
三國 魏 阮籍 聞步兵校尉廚貯美酒數百斛,營人善釀,乃求為校尉。見《三國志·魏志·阮籍傳》 裴 注引《魏氏春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後因以“兵廚”代稱儲存好酒的地方。 宋 蘇轍 《戲作家釀》詩之一:“ 嗣宗 尚出仕,兵廚可常到。” 宋 呂頤浩 《與程晉道書》:“自到此,每月釀四五鬥,雖氣味濃香不逮兵廚,自有野醪真趣。” 宋 劉克莊 《木蘭花慢·趙叟生日》詞之六:“欲舉一杯壽酒,卻愁破費兵廚。” 金 元好問 《月觀追和鄧州相公席上韻》:“緑泛兵廚酒,紅依幕府蓮。”
“兵廚”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人物阮籍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兵廚”典出《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後《世說新語·任誕》也有記載。三國時期,名士阮籍因聽聞步兵校尉官署(“兵營”)中貯藏數百斛美酒,且營人擅長釀酒,便主動請求擔任步兵校尉一職。此後,“兵廚”被用來代指儲存佳釀的場所。
宋代文人常在詩文中使用此典,如:
“兵廚”本指阮籍求官的特定場景,後演變為對酒窖、酒庫的雅稱,尤其強調酒質上乘或藏酒豐富。其核心含義與“酒”緊密關聯,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增添文雅意趣。
現代漢語中,“兵廚”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曆史、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中,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其代指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世說新語》原文或相關注釋。
《兵廚》一詞是由“兵”和“廚”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軍中的廚師或者為軍隊提供飲食的人。
“兵”字的部首是“八”,總共有7個筆畫;“廚”字的部首是“廠”,總共有11個筆畫。
《兵廚》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廣傳》中的記載。“兵廚”本指的是李廣将軍帶領軍隊時的廚師,後來逐漸演變為指軍中的廚師或者供應部隊飲食的人。
《兵廚》使用繁體字的寫法為「兵廚」。
在古代,《兵廚》有不同的寫法,如:「兵廚」、「兵倶」、「兵庫」等。
1. 許多傑出的兵廚為戰士們提供了美味的食物。
2. 他在軍中任職兵廚已經多年了。
兵器、兵營、兵戎、廚房、廚師、廚具
軍師、供應員、軍饷、勤務兵
敵軍、敵方廚師、戰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