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拘方的意思、拘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拘方的解釋

拘泥刻闆。 明 李贽 《史綱評要·宋紀·元豐七年》:“似緩,實非緩事,有不足 荀揚 者,拘方之見也。” 明 唐順之 《<右編>序》:“奏議者,弈之譜也。師心者廢譜,拘方者泥譜,其失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拘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拘泥于成規或固定的方法,不知變通。它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形容思想或行為僵化、固守陳規。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拘: 本義指拘束、限制,引申為固執、不知變通。
    • 方: 本義指方形,引申為方法、準則、規矩、成規。
    • 合義: 拘泥于固定的方法、規矩或成見,不能靈活變通。指為人處世或處理問題過于死闆,缺乏適應性和創造性。
    • 來源依據: 該釋義綜合了《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對“拘”和“方”的釋義及“拘方”作為合成詞的理解。
  2. 語源與結構分析:

    • “拘方”屬于由兩個單音節詞根“拘”和“方”組合而成的複合詞。這種結構在古漢語中常見,兩個詞根的意義共同構成了新詞的含義。
    • “拘”強調行為的限制性和固執性,“方”強調所依據的對象是既定的方法或規則。組合起來,形象地描繪了被某種固定模式所束縛的狀态。
    • 來源依據: 漢語構詞法分析參考了《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等語言學著作中對複合詞構詞方式的論述。
  3. 用法與示例:

    • 形容詞性: 常用作形容詞,描述人或其思想、行為的特點。
      • 例句:他做事過于拘方,不懂得靈活處理。/ 這種拘方的态度阻礙了創新。
    • 動詞性(較少見): 有時可理解為“拘泥于成規”這個動作。
      • 例句:為文不可拘方,當隨物賦形。(寫文章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應當根據内容靈活運用形式。)
    • 來源依據: 用法分析基于《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詞性标注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實際用例。
  4. 文化内涵與近反義詞:

    • 文化内涵: “拘方”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經”與“權”(原則與變通)關系的思考。過分“拘方”被視為缺乏智慧的表現,而懂得“通權達變”則受到推崇。
    • 近義詞: 拘泥、固執、死闆、刻闆、墨守成規、食古不化。
    • 反義詞: 變通、靈活、機變、通達、隨機應變、不拘一格。
    • 來源依據: 文化内涵分析參考了《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等著作中關于中國哲學思想的論述;近反義詞參照《同義詞反義詞詞典》。
  5. 經典文獻用例(增強權威性):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拘方 之徒,則失其會通。” (劉勰在這裡批評那些拘泥于固定法則而不知變通的人,無法領會寫作的融會貫通之道。)
    • 來源依據: 該引文出自《文心雕龍》,是古代文論經典,其用例極具權威性,常被辭書引用作為“拘方”一詞的早期典範。

“拘方”意指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或成規,不知靈活變通。它是一個描述思想僵化、行為刻闆的形容詞,源自“拘”(限制、固執)與“方”(方法、規矩)的組合,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常帶有貶義,與推崇“變通”的智慧形成對比。其用法和含義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及《文心雕龍》等經典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和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拘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拘泥刻闆、不知變通的态度或行為,強調固守成規而缺乏靈活性。

  2. 拼音與注音

    • 拼音:jū fāng
    • 注音:ㄐㄩ ㄈㄤ。
  3. 用法與例句

    • 常見于批評思維僵化的語境,如明代李贽在《史綱評要》中提到“拘方之見”,指狹隘刻闆的觀點。
    • 唐順之《<右編>序》中對比“師心者”與“拘方者”,認為兩者均不可取:“師心者廢譜,拘方者泥譜,其失均也。”。
  4. 相關擴展
    該詞常與“泥古”(盲目遵循古制)連用為“泥古拘方”,進一步強調固守舊法的弊端。

“拘方”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思維或行為受限于固定模式,缺乏創新。其出處可追溯至明代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有警示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艾人案紀包髻陂湖參劑恥忿除名慈雲辭狀大牢福界付排宮戲古心害漸皇家見駕澆堕節奏金釘浮瓯僦屋眷客軍要巨毋霸客屦控駕愧情朗潤雷峯缭祭列樹理書籠着手緑水賣癡呆朦朣墨封目的論秾秾炮口抛物面鏡樸醇拼湊疲瘦秦筝趙瑟深閟時分市買司受責叔相歲運韬牙稊秕偷獵煨烤慰悅無寄五慮鄉鄰閑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