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畿以外的地方。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诏》詩:“凝居中縣,神動外畿。”
“外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行政區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外畿指京畿以外的地方,即古代國都周邊區域以外的地區。例如南朝齊謝朓的詩句“凝居中縣,神動外畿”,便以“外畿”與京畿内的“中縣”形成對比。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用于描述地理或行政層級關系。例如在謝朓的詩中,通過“外畿”體現空間上的内外之别,增強文學意象。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補充說明
“畿”在古代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如王莽時期将長安西市稱為“畿”,唐代按距離京城遠近劃分“畿縣”等,可見“外畿”一詞的界定與當時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畿”的演變或具體詩詞用例,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引證)。
外畿(wài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指代國家疆域的邊界和邊緣地區。
外畿的部首是“田”(tián),總共有11個筆畫。
外畿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莊晏傳》:“晏上,言小山纔從。畿外之地不任天子。”意指國家的邊境地區。後來,該詞應用範圍逐漸擴大,一般指外圍地區。
外畿的繁體字為「外疆」。
在古代,外畿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保持着現代的寫法。
1. 南邊的城市位于國家的外畿地區。
2. 那個國家的軍隊正在加強對外畿的防守。
外圍、畿内、邊界、疆域
邊境、邊緣、邊疆
核心、内地、内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