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帝王、皇後、世子之喪。《周禮·天官·宰夫》:“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治之。” 鄭玄 注:“大喪,王、後、世子之喪也。”
(2).父母的喪事。《公羊傳·宣公元年》:“古者臣有大喪,則君三年不呼其門。”《國語·晉語二》:“父母死為大喪。”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其人遂下,乃衣縗服者,曰:‘家有大喪,貧甚,不辦葬禮。伏知相公推心濟物,所以蔔夜而來。’”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難,大喪甫除,哀絃立斷。”
“大喪”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指帝王、皇後或世子的喪事
源自《周禮·天官·宰夫》記載的古代禮制,專用于描述最高統治階層的重大喪葬儀式。例如《周禮》提到“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鄭玄注解為“王、後、世子之喪也”。
指父母的喪事
在傳統倫理中,父母之喪被視為家族最重大的事件,如《公羊傳》提到“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國語》亦強調“父母死為大喪”。
二、曆史背景與延伸
古代喪禮等級森嚴,帝王與父母的喪事均需遵循嚴格禮儀。例如《世說新語》記載王戒、和峤因“大喪”以孝聞名,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喪禮的重視。帝王大喪涉及國葬流程,而民間大喪則強調守孝制度。
三、現代用法與成語意義
現代語境中,“大喪”可引申為重大損失或打擊的比喻義,如“事業遭遇大喪”形容嚴重挫折。但此用法較罕見,多保留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四、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查閱《周禮》《世說新語》等文獻,或訪問、2、7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