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顔淵》:“君子以文會友。”後因稱文人相聚談藝為“會文”。 唐 嚴維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詩:“上客南臺至,重陽此會文。” 唐 戴叔倫 《同兖州張秀才》詩:“意愜時會文,夜長聊飲酒。” 明 歸有光 《野鶴軒壁記》:“ 嘉靖 戊戌之春,餘與諸友會文於 野鶴軒 。”
(2).觀摩而又含有競賽、考試意義的文章寫作集會,稱為文會。會文指在文會裡做文章。亦指所做的文章。《鏡花緣》第五四回:“ 閨臣 道:‘叔叔今日莫非學中會文麼?’”《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過了三四個月,看見公子們做的會文,心裡不大歡喜。説道:‘這個文章,如何得中!’”
(3).彙成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萬趣會文,不離辭情。”
(4).指行文。《舊唐書·馬周傳》:“援引事類,揚搉古今,舉要冊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
“會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詳細解釋:
文人相聚談藝
源自《論語·顔淵》的“君子以文會友”,指文人雅士以文章、才藝為媒介進行交流切磋。例如唐代嚴維的詩句“重陽此會文”(《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以及明代歸有光在野鶴軒的集會記載,均體現了這一傳統。
文會活動與文章創作
指古代文人群體組織的寫作集會,常帶有觀摩、競賽或考試性質。例如明代王世貞在《鳴鳳記》中提到的“三六九日會文”,即定期組織文章寫作活動,參與者需按題作文并評比。
彙集成文
指将思想、素材等整合為完整的文章。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以“萬趣會文”形容寫作時融合多種意趣,形成文辭與情感的統一體。
行文技巧
在《舊唐書·馬周傳》中,“會文切理”強調文章需邏輯嚴密、語言精準,達到“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的境界,體現對寫作規範的要求。
“會文”既可指文人交流活動,也可引申為文章創作與修辭技巧,其内涵貫穿古代文學創作與學術交流的多個層面。如需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論語》、唐宋詩詞及相關文論著作。
《會文》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指具備文化素養、能夠寫作和表達的能力。
《會文》的部首是“言”,在《說文解字》中被歸類在“讠”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會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社會,寫作和文化素養被視為重要的能力。因此,出現了“會文”一詞來形容具備這種能力的人。
《會文》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會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記載,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保持不變。
1. 他參加了許多文學講座,大大提高了他的會文能力。
2. 她喜歡讀書寫作,因此擁有了很高的會文水平。
1. 會文能力
2. 會文水平
3. 提高會文
1. 文化素養
2. 文學能力
3. 寫作能力
1. 文盲
2. 不識字
3. 不會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