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时天子会见庶姓诸侯的一种礼节。《周礼·秋官·司仪》:“詔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郑玄 注:“土揖,推手小下之。”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肃与肃拜辨》:“司仪:‘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盖於推手中别此三等之法,实皆拱手也。”
土揖是中国古代周代的一种礼仪形式,主要用于天子会见庶姓诸侯或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对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土揖属于揖礼的一种,特指双手前推时稍向下的动作。根据《周礼》记载,周王会见诸侯时,会根据亲疏关系使用不同揖礼:土揖用于庶姓(无血缘的异姓诸侯),时揖用于有姻亲的异姓,天揖则用于同姓宗亲。
动作规范
行礼时需双手合拢成拱手状,向前平推并略微下移,同时身体稍俯以示恭敬。这一动作被称为“推手小下之”,与天揖(推手微上举)、时揖(平推)形成对比。
历史与文化意义
土揖反映了周代礼制中的等级观念,通过细微的手势差异区分亲疏关系。其核心是对土地神灵的象征性敬奉,体现古人“以土为尊”的信仰。
演变与争议
部分文献提到土揖可能包含跪地动作(如双膝跪地、手心翻转),但更多权威记载认为土揖以站立拱手为主,跪地形式或为早期演变阶段的表现。
如需了解更全面的古籍原文(如《周礼·秋官·司仪》),可参考、6的文献来源。
土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以土地为主的礼仪。它由土和揖两个字组成。
土揖的部首是土,笔画数为9画。
土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为重视的态度,认为土地是生产力的源泉,而揖是一种表示尊敬和礼貌的举止动作。因此,土揖这个词就形容了通过行礼来表示对土地的敬仰和感谢之情。
土揖的繁体字为「土揖」,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古时候,土揖的汉字写法并没有具体的记录,可以在实际使用中灵活变动,没有固定的形式。
1. 他在庄稼丰收后向土地深深地揖揖。
2. 在重要的农事活动中,人们都要示以土揖,表示对土地的感激。
1. 土地:指地球上的陆地部分。
2. 揖拜:以揖的方式行礼拜。
3. 揖让:以揖的方式让位。
致敬、表示感谢
不敬、无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