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栖退”。隱退。 南朝 梁武帝 《征庾詵庾承先诏》:“ 新野 庾詵 ,止足栖退,自事卻掃。”《南史·褚贲傳》:“父( 褚彥回 )背 袁粲 等附 高帝 , 賁 深執不同,終身愧恨之,有栖退之志。”《南史·王華傳》:“中軍 劉勔 ,晚節有栖退志。”
“栖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 tuì,其核心含義為隱退,通常指主動遠離世俗事務、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多用于描述文人、官員主動選擇隱居,或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例如:
“他厭倦官場紛争,最終栖退山林,以詩書自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南史》或南朝相關史料。
栖退(qī tu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栖與退。
栖的部首是木,拼音為qī,它由9個筆畫構成。
退的部首是辶,拼音為tuì,它由7個筆畫構成。
栖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記載于《詩經·邶風·栖栖易》篇中。意為背棄原來的栖身地,遷徙到其他地方。
栖退的繁體字是棲退。
古時的栖退字寫作棲退,在字形上與現代有一些差異。
1. 高山上的鳥類在冬天來臨前紛紛栖退到低海拔地區。
2. 在面對困境時,他選擇了栖退和沉默。
3. 遷徙的候鳥在找到適合栖息的地方後即可停下栖退。
栖息、栖身、退卻、退避、進退、逃退
遷徙、遷移、離開、遠離
栖身、定居、停留、滞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