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豚的意思、土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豚的解釋

(1).盛有沙土的草袋子,用來防水或築城,形狀如小豬,故名。《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豫作土豚,遏斷湖水。”

(2).哺乳動物,頭部狹長,背部呈弓形,尾巴長,耳大而直立,嘴成管狀,舌細長,全身毛稀少,黑褐色。晝伏夜出,吃螞蟻等昆蟲。産于 非洲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豚”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既指代一種非洲特有的哺乳動物,也曾在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特定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動物學定義

  1. 詞源與命名
    土豚(學名:Orycteropus afer)的英文名“Aardvark”源自南非荷蘭語,意為“土豬”。中文名稱直接體現了其掘土習性和外形特征,因吻部管狀似豬鼻,故稱“土豚”。

  2. 形态特征

    • 體型肥壯,體長90-140厘米,體重50-60千克,皮膚厚實且覆蓋稀疏剛毛,呈紅褐色或白色。
    • 頭部狹長,吻部前突如管狀,舌頭細長且黏性極強(可達30厘米),用于捕食螞蟻和白蟻。
    • 四肢粗壯,爪尖鋒利,能在15秒内挖掘出深洞。
  3. 生态習性
    土豚為夜行性食蟲動物,以螞蟻、白蟻為食,每夜可吞食約5萬隻昆蟲。其聽覺靈敏,依靠大耳朵感知危險,遇襲時快速掘洞逃生。

二、古代工具含義

在古代文獻中,“土豚”指一種盛沙土的草袋,用于防水或築城,因形似小豬得名。例如《三國志·魏志》記載“豫作土豚,遏斷湖水”。

三、分布與現狀

土豚僅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因栖息地破壞數量減少。中國目前無飼養記錄,僅20世紀70年代北京動物園曾短暫展出。

總結

“土豚”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多指非洲食蟻獸,古代則指水利工具。該動物因獨特外形(豬鼻、驢耳、袋鼠體型)被稱為“拼接怪”,是管齒目唯一現存物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豚的意思

《土豚》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野、愚蠢無知的稱謂。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豚》的拆分部首是土(3畫)和豚(11畫)。

來源

《土豚》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切,一般認為是民間口語的一種創造。土指的是土地, 豚指的是野豬。由于野豬常居住在草叢或泥濘的地方,與土相聯繫,所以形成了指代粗野人的詞彙。

繁體

《土豚》的繁體字是「土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對于《土豚》這個詞的稱呼,沒有一個固定的特定漢字寫法。

例句

他的舉止粗魯而無教養,真是個徹頭徹尾的土豚。

組詞

農夫、粗人、農民、野蠻人

近義詞

土鼈、農民、農夫

反義詞

貴族、文雅、高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