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械檻的意思、械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械檻的解釋

拘系于囚車。《漢書·匈奴傳下》:“單于盡收四人及手殺校尉 刀護 賊 芝音 妻子以下二十七人,皆械檻付使者,遣 廚唯姑夕王富 等四十人送 歙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械檻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械”與“檻”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均指古代拘系囚犯的刑具,引申為囚禁、束縛之意。以下從釋義、用例及來源角度分述:

一、單字釋義與複合詞義

  1. 械(xiè)

    • 本義:指桎梏類刑具,如手铐、腳鐐。《說文解字》載:“械,桎梏也。”
    • 引申:泛指束縛工具或拘系行為,如《漢書·司馬遷傳》載:“淮陰,王也,受械于陳。”
  2. 檻(jiàn)

    • 本義:關押野獸或囚犯的木籠。《說文解字》注:“檻,栊也,從木監聲。”
    • 用例:《漢書·陳馀傳》有“貫高至,對獄……吏榜笞數千,身無完者,終不複言。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貫高曰:‘人情豈不各愛其父母妻子哉?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上賢之,赦貫高。貫高曰:‘所以不死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塞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何面目複事上哉!’乃仰絕肮,遂死。”其中“檻車”即囚車。
  3. 械檻複合義

    • 詞義:指以刑具拘禁犯人,或代指監獄。
    • 典源:《後漢書·馬援傳》載:“(梁松)遂為書谮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茔,裁買城西數畝地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會。援兄子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阙請罪。帝乃出松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辭甚哀切,然後得葬。又前雲陽令朱勃詣阙上書曰:‘……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而家屬杜門,葬不歸墓,怨隙并興,宗親怖栗……臣竊傷之!’書奏,報歸田裡。勃字叔陽,年十二能誦《詩》《書》……後為渭城宰。及援遇讒,唯勃能終焉。”文中“械檻”指拘禁馬援家屬的刑獄。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注解

  1. 《漢書·谷永傳》

    “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榜棰㼾于炮格,絕滅人命,主為趙、李報德複怨,反除白罪,建治正吏,多系無辜,掠立迫恐,至為人起責,分利受謝,生入死出者,不可勝數……是以日食再既,以昭其辜。”

    • 顔師古注:“械檻,謂以械系之于檻中也。”此處指将犯人囚禁于木籠刑具。
  2. 《後漢書·蔡邕傳》

    “(程璜)遂諷尚書奏邕質于仇怨,幾陷囹圄。”李賢注引《前書音義》:“械,桎梏也;檻,車也。”

三、學術考據與工具書佐證

結論:“械檻”屬古代法律刑獄術語,核心義為以桎梏、囚籠等刑具拘禁犯人,兼具具體刑具與抽象囚禁行為雙重含義。其用例集中于漢唐史籍,反映早期司法制度中對人身自由的強制約束手段。

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械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è kǎn,其核心含義為“拘系于囚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指将人用刑具束縛并關押在囚車中,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對犯人的拘捕或押送過程。例如《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單于盡收四人……皆械檻付使者”,即通過“械檻”表示用囚車押送犯人。

  2. 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在描述匈奴單于處理叛賊時提到“械檻付使者”,體現了其作為刑罰工具的用途。

  3. 結構與詞性

    • “械”指刑具(如枷鎖、鐐铐),引申為束縛;
    • “檻”原指關押野獸的木籠,此處指囚車。
      二者組合為動詞性複合詞,強調通過刑具限制自由并關押。
  4. 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如)标注“檻”可讀作“jiàn”,但結合權威來源及《漢書》原文,此處應讀“kǎn”。

總結來說,“械檻”是古代司法場景中的專有表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動作與工具的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挨餓受凍埃芥不合蔔老産難超陟赤糜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典物掉價底祿釘春盛東易嘟嘟囔囔對年獨自箇方面匪親服務站國工鶴開和頌回音祭報介倪禁加糾聽狂斐來牟麗句清辭林棼臨軍對陣六騑飗飃美景良辰煤面密靓墨士木葉山拏東拏西南路徐咆勃刨削辟闾平産平贜輤車親香駥骥赦釋石擔水月淑旂厮迤厮逗探爪晚魄吳兒無牛夏蟲不可以語冰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