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下簪珥等首飾,表示自責請罪。《史記·外戚世家》:“帝譴責 鉤弋夫人 ,夫人脫簪珥叩頭。”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宣姜後》:“ 宣王 嘗早卧晏起,後夫人不出房, 姜後 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 脫簪 ”。《資治通鑒·漢武帝征和二年》:“皇後聞之,脫簪請罪。”《明史·左光鬥傳》:“選侍事先皇無脫簪戒旦之德,於殿下無拊摩養育之恩。”《清史稿·後妃傳·世祖孝獻皇後》:“及聞 姜後 脫簪事,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
“脫簪珥”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古代女性(尤其是後妃、貴族)取下頭上的發簪(簪)和耳飾(珥),以此表示自責或請罪。這一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
在部分語境中,“脫簪珥”被引申為高官顯貴失去權力或地位的象征。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脫簪珥,齊宣公之過也”,暗指因過錯導緻地位喪失。簪珥作為古代權貴的身份标志,取下它們隱喻權力剝離。
“簪珥”本身是古代女性重要頭飾,象征身份與禮儀。因此“脫簪珥”不僅是行為,更包含文化符號意義,體現古代等級制度與道德規範。
《脫簪珥》是一個成語,意為摘下發簪和飾物,表示一個人摒棄繁雜的外在裝飾,務求内心淳樸的形象。通常用來形容人心境淡泊的狀态。
《脫簪珥》由“脫”、“簪”、“珥”三個字組成。其中,“脫”為體部字,讀音為“tuō”,意為摘除;“簪”為竹部字,讀音為“zān”,意為發簪;“珥”為玉部字,讀音為“ěr”,意為飾物。
《脫簪珥》源自《詩經·車舝》:“宜乎左右,脫簪瓔珥。”意為在莊重的儀式場合下,摘下發簪和飾物。 在繁體字中,《脫簪珥》的寫法無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關于《脫簪珥》的字形寫法可能會有一定變化,但整體意思和近現代沒有明顯區别。
1. 他看起來一直都保持着《脫簪珥》的态度,從不追求物質的奢華。 2. 她在舞台上展現出《脫簪珥》的美,讓人感到一種純真和自在。 3. 面對成功的誘惑,他堅守着内心的《脫簪珥》,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
組詞:脫離、脫胎、簪花、珥環。 近義詞:淡泊、樸素。 反義詞:攀比、浮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