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脱簪珥的意思、脱簪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脱簪珥的解释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 脱簪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脱簪珥

是古代中国后妃或贵族女性表达自省、请罪的一种礼仪行为,典出《列女传》。其核心含义为:主动摘下头上的簪子和耳饰,身着素服,以示自我贬责,请求君主或尊长治罪。此行为象征谦卑悔过,常见于后妃劝谏君主或承担过失的场景。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 脱:取下,解除。
    • 簪珥:簪子(固定发髻的饰物)与耳饰(珥珰),代指华贵的首饰。
    • 合义:褪去象征身份的首饰,以素服示罪。
  2. 文化内涵

    源于周代礼制,是“待罪”礼仪的具象化表达。《列女传·周宣姜后》载,姜后因周宣王早朝懈怠,遂“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以自责劝王勤政。此举体现“以礼自抑”的儒家伦理,通过自我贬损强化劝谏效力。


二、典源与演变

  1. 典出《列女传》

    西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记载:

    “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敢请婢子之罪。’”

    姜后以此感化宣王,使其勤于政事。此典故成为后世后妃规劝君王的典范。

  2. 历史沿用

    • 汉代:班固《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钩弋夫人曾“脱簪珥叩头”以谢罪。
    • 唐代:《旧唐书·后妃传》中,长孙皇后以“脱簪珥”方式谏止唐太宗滥杀大臣。
    • 文学化用:诗词中常以“脱簪”喻指女性谦德,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君恩既断绝,女颜亦何有?脱簪解佩君莫惜”。

三、文化象征

  1. 礼制符号

    簪珥为命妇等级标识(《周礼·天官》),脱之即自降身份,凸显“礼”对行为的约束力。

  2. 政治隐喻

    后妃通过自我责罚介入政事,以柔性的“罪己”策略实现劝谏,成为宫廷政治的特殊表达方式。

  3. 道德典范

    历代女教文献(如《女诫》《内训》)推崇此举为“贤后”标准,强调女性以德辅君的伦理角色。


参考文献

  1. 《列女传》(西汉·刘向),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外戚传》(东汉·班固),中华书局标点本。
  3.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女诫》(东汉·班昭),收入《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
  5.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脱簪珥”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字面含义与行为象征

指古代女性(尤其是后妃、贵族)取下头上的发簪(簪)和耳饰(珥),以此表示自责或请罪。这一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

二、引申含义与成语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脱簪珥”被引申为高官显贵失去权力或地位的象征。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脱簪珥,齐宣公之过也”,暗指因过错导致地位丧失。簪珥作为古代权贵的身份标志,取下它们隐喻权力剥离。

使用场景

  1. 自责请罪:多用于描述后妃、贵族女性主动承认过失的行为。
  2. 地位丧失:用于形容权贵因失势而失去原有身份(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簪珥”本身是古代女性重要头饰,象征身份与礼仪。因此“脱簪珥”不仅是行为,更包含文化符号意义,体现古代等级制度与道德规范。

别人正在浏览...

避所不挂眼禅衆初藳道歉大选荻洪耳决凫鹜公膳工艺流程圭筚寒餧核销花哄回峯肩膊讲士交门宫羁厄嗟悔无及孑孓警利痉笑隽婉龃龉空劳嫘祖六案孔目轮化密附墨选念青唐古拉山脉排镩平渐谴弃青藓穷哥们驱鹊营桥劬学瑞禾膳啗少女嫩妇神蛇售谤束绦疏整薮泽素分茶叹辞条辨五保户五釜无挂无碍无亦象恭相絶香消玉殒笑嘕稀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