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止﹔居留。
“托息”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古籍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托”本義為寄托、依托,《說文解字》釋作“寄也”,《康熙字典》引《增韻》注“委也,信任也”。“息”在《爾雅》中具“止也”“安也”二解,《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包括栖息、安歇等義項。
二、複合詞義 該詞在明清文獻中多作動詞使用,指依托某處休養生息。明代《農政全書》有“托息林泉”之載,清代《讀史方輿紀要》載“托息山澤”的軍事記載,均指向依托自然環境獲得休整的語境。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仿古文體或地域方言中。參考《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在閩南語支系中保留“托息”表示“暫居”的用法。
“托息”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uō xī,其核心含義為栖止、居留,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暫時停留或依附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詩經》箋注
漢代鄭玄在《詩·小雅·綿蠻》的注釋中提到:“小鳥知止于丘之曲阿靜安之處而托息焉”,以小鳥選擇安全之地栖息的意象,比喻人依附于有德者。
明代詩詞
現代語境中,“托息”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強調一種短暫性、依附性的停留狀态,例如:“漂泊之人托息于驿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内障飽煖鹎鴂表旗避害秕缪不愧屋漏餐英插話徹内徹外程品程硯秋車削摛布儲才廚頭竈腦翠錦錯質代電丹華蹈矩踐墨燈紅酒綠而況惡戰烽橹改色高頭大馬個個詭形國士拫抑懷寵虎頭牢房巾服愧笑來稿勑誡老根子臘醞列郡禮遇忙忙碌碌逆信偏校淺僞千言萬語绮繪觑邊人潮閏繼搧風點火韶風申讨首當其沖樹種索隱行怪汙溝曉洞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