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躲避禍害。《管子·明法解》:“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愛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後漢書·第五倫傳》:“臣聞忠不隱諱,直不避害。”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武臣養禍以自利,文臣文飾以避害。”
“避害”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躲避禍害或不利因素,強調在危險或困境中采取主動回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避害”由“避”(躲開)和“害”(禍害)組成,字面意為避開有害的事物或環境。例如,古籍中提到的“就利而避害”(《管子·明法解》),即指追求利益的同時避開危害。
古籍引用
現代用法
如今常用于描述風險規避策略,如“趨利避害”,指理性選擇有利條件并避開潛在威脅,常見于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
“趨利避害”是“避害”的擴展成語,強調主動追求利益并規避風險的雙重行為模式。例如:“投資者需趨利避害,制定合理的資産配置策略。”
“避害”既是一種生存智慧,也可能隱含消極逃避的意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核心始終圍繞識别危險并采取防護措施,適用于個人決策、社會管理等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搜索來源。
避害是指遠離危害或有害的行為,意味着躲避災禍或保持安全。這個詞強調了人們對于危險或威脅的警覺,并通過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自己。
避害的部首是辶,讀音為chuò。整個字由10個筆畫組成。
避害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漢字文化。在繁體字中,避害的寫法為「避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避害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具體而言,「避」在古代寫法中采用了「辶」部首加上「辰」的形狀,而「害」則由「宀」部首和「食」的字形組成。
1. 為了避害,他把家裡的玻璃窗都裝上了防盜網。
2. 在地震發生時,逃生是最好的避害方式。
避害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來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 避難:躲避災害,尋求安全的地方。
- 避免:采取預防措施,使危險或問題不發生。
- 避風:躲避風力較大的地方,保護身體免受寒冷或刺激。
避害的近義詞為避禍,意思相似。與避害相反的詞為冒險,指的是故意冒險去進行危險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