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觀的意思、辭觀的詳細解釋
辭觀的解釋
談吐儀表。《三國志·吳志·胡綜傳》:“ 青州 人 隱蕃 歸 吳 …… 權 即召入。 蕃 謝答問,及陳時務,甚有辭觀。”《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其敏於言辭,美於儀觀也。”
詞語分解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 觀的解釋 觀 (觀) ā 看,察看:觀看。觀止(贊歎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複加)。觀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态)。觀陣。觀賞。觀察。觀感。參觀。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
專業解析
“辭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意義:
-
文辭的華美可觀(本義):
- “辭”指言辭、文辭;“觀”指可觀、值得欣賞的景象或風貌。
- 此義強調文章或言辭在形式上的優美、華麗,具有觀賞性。例如,形容文章辭藻富麗,引人入勝。
-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在“辭”字條目下相關義項及書證。
-
辭别時的儀容風度(引申義):
- 由“辭别”之“辭”與“容觀”(容貌儀表)之“觀”結合而來。
- 此義指在告别、辭行時所表現出的外在儀态、神情和舉止。古人重視禮儀,辭别時的儀态也是修養的體現。
- 參考來源:此義項在古代文獻如《昭明文選》的某些篇章注釋或類書(如《藝文類聚》、《太平禦覽》)中有關禮儀、人事的部分可見端倪,其具體釋義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工具書中對“辭”和“觀”的分别解釋及組合運用中得以體現。
“辭觀”一詞,其核心在于“辭”與“觀”的結合。它既可以指文辭本身所具有的華美可觀的特質,側重于語言形式之美;也可以指在辭别場合下所展現的儀容風度,側重于行為舉止之儀。理解時需要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哪個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辭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談吐儀表,強調言辭的機敏與儀态的優雅。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1.基本釋義
- 辭觀由“辭”(言辭、文采)和“觀”(儀态、外貌)組成,合指人的語言表達與外在儀态的綜合表現。
- 出自《三國志·吳志·胡綜傳》,描述隱蕃在孫權面前對答時“甚有辭觀”,即談吐得體、儀表出衆。
2.文獻出處與注釋
- 《資治通鑒》中引用該典故時,胡三省注釋:“言其敏於言辭,美於儀觀也”,進一步強調“辭觀”包含語言機敏和儀态優美兩方面。
- 明代黃省曾詩作《高士頌》中“玩辭觀象,損退自崇”一句,亦體現“辭觀”與言辭、儀态的關聯。
3.文學應用
- 古代詩詞中常以“辭觀”贊美人物的修養,如宋代蔡肇“神駿莫辭觀馬廄”、明代薛瑄“豈曰文辭觀”等句,均通過“辭觀”表達對言談舉止的推崇。
4.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辭令、談吐、儀态。
- 延伸内涵:除字面意義外,也暗含古代對士人修養的要求,即“文質兼備”的君子風範。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資治通鑒》原文或相關古典文學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邊鋒逋券闡發稱疾叱怪搭護盜窟電水壺凋寡釣輪地塹東溟方馬伏樁廣易孤憤悍婦鶴闱河湧弘多火盡薪傳金鵲鏡僅以身免九子鈴寄重君卿喉舌看守懇托空木牢戶領南戮力同心買驩冥漠之鄉南曹泥坑遣喚伽梨契會清範侵降劬力曲須忍隽不禁戎功散送生産品生滅神仙魚衰門束刍屬人耳目酸吟歲惡停泊童弱撾撻舞曲骛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