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指 王昭君 嫁 匈奴 故事。 唐 李白 《王昭君》詩之一:“ 漢 月還從東海出, 明妃 西嫁無來日。” 唐 胡曾 《青冢》詩:“玉貌元期 漢 帝招,誰知西嫁怨天驕。”
“西嫁”是一個漢語詞語,特指漢代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曆史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意為“向西嫁出”,專用于描述王昭君作為和親公主嫁入匈奴的故事。其核心含義帶有地理方位(匈奴位于漢朝西部)和文化交融的雙重象征。
曆史背景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因和親政策被賜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成為漢匈和平的重要紐帶。這一事件在唐代詩詞中常被引用,如李白《王昭君》中“明妃西嫁無來日”,胡曾《青冢》中“誰知西嫁怨天驕”均以此典故表達對命運的慨歎。
文化意象
“西嫁”不僅指地理意義上的遠嫁,更承載了古代女性在政治聯姻中的犧牲色彩,以及中原與邊疆民族交流的曆史印記。相關詩詞多通過此詞渲染悲涼、離愁的情緒。
現代用法
該詞屬古典文學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引用典故的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普通“遠嫁”在語境上的區别。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詩詞引用或曆史考據,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西嫁(xī jià)是一個有着濃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它指代女子嫁到丈夫家中,成為兒媳婦的意思。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西嫁由“西”和“嫁”兩個字組成。“西”字拆分部首為“口”,筆畫數為五。“嫁”字拆分部首為“女”,筆畫數為13。
“西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嫁娶是指女子出嫁,嫁到丈夫家中成為兒媳婦。而“西”字則表示遠離故鄉、到達他鄉的意思。因此,“西嫁”概括了女子嫁到丈夫家中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西嫁”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古時的“西”字形如人面向左邊,上方有一點表示日落。而“嫁”字則由“女”字與“家”字組合而成。
1. 她美麗而勇敢,如今西嫁到了遠方的鄉村。
2. 她在父母的幫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西嫁儀式。
嫁妝、嫁送、嫁娶、出嫁
婚嫁、成婚
東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