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多貌。《易·巽》:“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孔穎達 疏:“紛若者,盛多之貌。”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祀拜伏之間而已矣。” 宋 陸遊 《自遣》詩:“客少勝紛若,家貧亦晏如。”
(2).混亂;多而雜。《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時 袁術 僭號, 策 以書責而絶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見當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適足趣禍。” 宋 蘇轼 《複改科賦》:“探經義之淵源,是非紛若;考辭章之聲律,去取昭然。” 清 黃宗羲 《汪扶晨詩序》:“昔吾夫子以興、觀、羣、怨論詩……蓋古今事物之變雖紛若,而以此四者為統宗。”
“紛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紛”和“若”組成
“紛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盛多貌
指事物數量繁多、密集的狀态。例如《易經·巽卦》中提到“用史巫紛若”,孔穎達注釋為“盛多之貌”。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亦用此義,形容書籍内容龐雜。
混亂或多而雜
強調事物雜亂無序的狀态。如蘇轼《複改科賦》中“是非紛若”,描述觀點混雜;清代黃宗羲則用其指代紛繁複雜的事物變化。
“紛若”兼具“繁多”與“雜亂”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古典色彩濃厚,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碑石别散産兒沉痛船舷崔羅什電吹風頓毂訛僻二仲乏絶方脈宓妃服聞訃紙高睨蜾匾鴻昧讙咍昏頭轉向箭服較要接力精健進官近型九子鈴急竹繁絲居經聚窟州孋姬麟軒鹵地鹭鹓南阜抛嚲飄垡披搭牽牛津牷牲仁誼三瓜兩棗髾發少年行升殿升火升陟石師受持書套天口嗁號同聲相應托根柁師帏幌為事五疾霞牕小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