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盤,木制。亦用于祭祀。《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郭璞 注:“豆,禮器也。”
(2).常綠灌木,産于熱帶和亞6*熱帶。種子可食用及榨油,葉為飼料,根可入藥。《齊民要術·木豆》引 晉 劉欣期 《交州記》:“木豆,出 徐門 。子美似烏豆,枝葉類柳。一年種,數年採。”
(3).指此種植物的種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木豆漢語 快速查詢。
“木豆”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木豆是豆科木豆屬的直立灌木,學名Cajanus cajan,别稱豆蓉、樹豆、三葉豆等。其植株高1-3米,羽狀複葉具3片披針形小葉,花黃色,莢果線狀長圓形,種子暗紅色。原産于印度,現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雲南、四川等地有栽培。它是唯一木本食用豆類,也是繼大豆後第二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食用豆類,對糧食生産有重要意義。
耐幹旱、瘠薄,適應性強,可在沙土至石礫土種植,但不耐澇、鹽堿和低溫。繁殖以種子為主,當年播種即可成林,適合荒山綠化。
“木豆”在現代主要指一種兼具經濟與生态價值的木本豆科植物,其核心含義圍繞植物特性及實用功能展開。如需進一步了解藥用配伍或栽培技術,可參考相關專業文獻或網頁來源。
《木豆》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有多種含義。在一般情況下,它常指由木制而成的豆形物體,可用于民間樂器,也可作為飾品和玩具。此外,木豆也可以指代一種植物,它是豆科植物中的一種,又稱作“草木樨”或“拳豆”,可以制成藥用。
木豆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木(mù)和豆(dòu)。木豆的拼音讀音為“mù dòu”。它的總筆畫數為9,其中木部部首為4畫,豆部部首為5畫。
木豆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一個确切的出處。它可能是根據實際的豆形木制物品而來,也可能因為木制豆形樂器的形狀而得名。用于指代一種植物的“木豆”一詞,則是因其果實形狀像豆而得名。在繁體字中,木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木豆在古時候有一種不同的寫法。它的古代字形為“朩”,木部部首在上方,豆部部首在下方。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再使用,隻能在古籍或古代文獻中見到。
1. 小明在市集上買了一枚木豆作為紀念品。
2. 這種草木樨(木豆)可以用來制作藥膏。
3. 她将手中的手鍊搬弄成了一個木豆的形狀。
組詞:木質、豆子、木制、豆科、豆豆
近義詞:木質豆、木制豆、木制手鍊
反義詞:金豆、石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