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過問的意思、過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過問的解釋

[bother about;intervene;have a hand in] 操心,幹預,參與

我是“親戚門外客”,不便過問。——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

看樣子,我得親自插手過問一下。——《紅岩》

詳細解釋

(1).對某事表示關注并參加意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餘德》:“ 武昌 尹圖南 ,有别第,嘗為一秀才稅居。半年來,亦未嘗過問。” 夏丏尊 《怯弱者》:“他除了于手頭有錢時接濟一些以外,一概不甚過問。” 老舍 《四世同堂》八:“為報複這個失敗,他故意的不過問家事。”

(2).猶過訪。《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館于舍親 蔔 宅,尊客過問,可至 浮橋 南首大街 蔔 家米店便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過問”是一個動詞,表示對某事的關注、參與或幹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對某件事主動關心、參與意見或采取行動。例如:“這件事由他全權處理,旁人無需過問”()。其核心詞義包含“幹預”“操心”或“參與”,如夏丏尊在作品中提到“一概不甚過問”()。

  2. 詞源與結構

    • 構詞方式為動賓式(過+問),強調主動介入的行為()。
    • 早期用例可追溯至清代《聊齋志異》,如蒲松齡描寫“未嘗過問”,指對某事未加幹預()。
  3. 使用場景

    • 中性語境:表示正當的關注或管理,如“過問生産情況”“過問政治”()。
    • 潛在負面色彩:可能隱含不必要的幹涉,如“不便過問他人私事”()。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幹預、插手、參與。
    • 反義詞:不聞不問、漠視()。
  5. 例句補充

    •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道:“他故意不過問家事”,體現刻意回避的态度()。
    • 《紅岩》中“親自過問”則強調主動介入解決問題()。

“過問”既可表達積極的參與管理,也可能隱含越界幹預,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過問(guò wèn)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其拆分部首分别是“辶”和“門”,總筆畫數為10。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其繁體形式為「過問」。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過問的古代寫法中,“辶”部分取自“辵”,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而“門”則是表示門戶的意思。它們合在一起形成了“過問”的意思。意為在行走中深入了解與征詢他人的意見。 以下是一些使用“過問”的例句: 1. 父母對你的學習情況非常關心,所以經常過問你的功課。 2. 你對這個問題很有經驗,希望你能過問一下解決的方法。 3. 老師常常過問學生的學習進度,以便及時提供幫助。 在組詞方面,過問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1. 過問别人的私事 - 過問别人的生活 2. 過問公共事務 - 過問社會問題 3. 過問親朋好友 - 過問他人的關心與利益 過問的近義詞包括關心、詢問、考察,它們都含有關注他人情況的意思。而反義詞則有忽視、漠不關心等,表示不關注、不理會他人情況。 綜上所述,過問是一個常用的漢字,意為在行走中深入了解與征詢他人的意見。它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還有許多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之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