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ther about;intervene;have a hand in] 操心,幹預,參與
我是“親戚門外客”,不便過問。——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
看樣子,我得親自插手過問一下。——《紅岩》
(1).對某事表示關注并參加意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餘德》:“ 武昌 尹圖南 ,有别第,嘗為一秀才稅居。半年來,亦未嘗過問。” 夏丏尊 《怯弱者》:“他除了于手頭有錢時接濟一些以外,一概不甚過問。” 老舍 《四世同堂》八:“為報複這個失敗,他故意的不過問家事。”
(2).猶過訪。《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館于舍親 蔔 宅,尊客過問,可至 浮橋 南首大街 蔔 家米店便是。”
“過問”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對事物關注或幹預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參與并詢問相關情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該詞指“對與自己有關或無關的事情表示關心并加以幹預”,常見于中性語境中。其詞源可追溯至唐代文獻,原指“經過詢問”,後逐漸引申為主動介入事務的語義,《漢語大詞典》将其歸納為“對事情進行幹預或提出意見”的行為表述。
在語法結構上,“過問”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常搭配具體事務作為賓語,如“過問子女教育”“過問項目進展”等。據《現代漢語用法詞典》分析,該詞在使用時具有主動介入的隱含意味,區别于“詢問”“打聽”等單純獲取信息的行為,強調主體對客體的管理責任或關切态度。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過問”存在兩種典型用法:①作為權力主體行使職責(如“領導過問案件”);②作為非責任方表達關切(如“鄰居過問孩子成績”),後種用法常帶有超出常規關注範圍的潛在語義。在實際語用中需注意,該詞在正式公文中多用于表述上級對下級的監督行為,而在日常交流中則可能隱含對他人事務過度幹涉的負面評價。
“過問”是一個動詞,表示對某事的關注、參與或幹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對某件事主動關心、參與意見或采取行動。例如:“這件事由他全權處理,旁人無需過問”()。其核心詞義包含“幹預”“操心”或“參與”,如夏丏尊在作品中提到“一概不甚過問”()。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補充
“過問”既可表達積極的參與管理,也可能隱含越界幹預,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
暴騰奔喪表面文章别轉不小可炒團此界彼疆粗質繁言風骨峭峻膚立鋼瓶根行鼓盆何至于簡佩賤迍經數荊文王柩辂抗棱孔德寬疾枯淡榄糖老不才連三接五連序緑林強盜律乘勉彊蜜房銘镂憫護七貴五侯七醢情信青要女瓊籤啓曙取證融尊軟線塞别三辰三線三铉上留田煽虐山脅詩流收人霜紙黍糕水火兵蟲銅竹律頭上著頭偷讬小夥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