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束警戒。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庶乎人主不為非法。”
“檢戒”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暫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及語境分析。從語素角度拆解,“檢”本義為“查核、約束”,《說文解字》釋為“書署也”,引申為規範行為(來源:漢典);“戒”指“防備、警惕”,《廣雅》注“戒,備也”,含警示之意(來源:國學大師)。組合後“檢戒”可解作:通過自我審查或外部監督實現行為約束,兼具預防與警示的雙重功能。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偶見使用,如清代《欽定台規》載“禦史有檢戒百官之責”,指監察官員對百官的規誡監督(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現代語境下多用于特定領域,如佛教典籍中“檢戒身心”指修行者通過持戒達到身心淨化(來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尚未單獨成條,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補充說明,或優先選用“檢點”“警戒”等規範詞彙以确保表達準确性。
“檢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檢戒”由“檢”和“戒”二字組成:
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劉肅《大唐新語·公直》記載:“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指通過記錄君主言行來約束其行為。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自我修養或提醒他人注意言行規範的場景,如教育、職場等正式場合。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大唐新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哀祭百擧闆斧悲呻悲咤犇忙秉職不相投拆息長劍乘車入鼠穴瞋菌儲元蔥黃錯缪砀瑞訪别藁茇鈎染姣貴嘉響塉薄驚看金石絲竹崛然坎鼓克長虧損厘米汞柱泠風龍翔鳳躍路弓蠻裡漫騰騰面齒滅息娘們念一岐木窮道穹玄筇竹杖拳腕鳝羹上覆繩床土锉食奉私仇同樂會退紅托谕讬之空言膴膴烏棗下币憲簡現撇孝義斜川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