缃帙的意思、缃帙的詳細解釋
缃帙的解釋
淺黃色書套。亦泛指書籍、書卷。《宋書·順帝紀》:“詔曰:‘…… 姬 夏 典載,猶傳緗帙; 漢 魏 餘文,布在方冊。’”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唐 李賀 《示弟》詩:“醁醽今夕酒,緗帙去時書。” 清 袁于令 《西樓記·檢課》:“俺相公書房中琅函萬疊,緗帙千層,都是我收拾。”
詞語分解
- 缃的解釋 缃 (緗) ā 淺黃色:缃帙(淺黃色書套。借指書卷)。缃素(古代書寫用。借指書卷)。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帙的解釋 帙 ì 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書籍:“書亂誰能帙,杯幹自可添”。 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缃帙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1. 核心釋義:淺黃色書套;泛指書籍、書卷
- 字源解析:
- 缃 (xiāng): 本義指淺黃色的絲織品。《說文解字·糸部》:“缃,帛淺黃色也。” 引申指淺黃色。
- 帙 (zhì): 本義指包書的布套,用布帛制成。《說文解字·巾部》:“帙,書衣也。” 後泛指書套、函套。
- 合成詞義: “缃帙”即指用淺黃色絲織品制成的書套。因古代書籍常以這種書套保護,故“缃帙”成為書籍、書卷的代稱。
-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淺黃色的書套。亦泛指書籍、書卷。”
- 《辭源》(修訂本): “淺黃色的書衣。也指書卷。”
- 《古代漢語詞典》: “淺黃色的書套。後泛指書籍。”
2. 文化意象與文學象征
- 典籍的象征: “缃帙”因其材質(絲帛)和功能(保護書籍),常用來代指珍貴的典籍、文獻或卷帙浩繁的著作。它帶有典雅、古樸的文化氣息。
- 知識的載體: 作為書籍的代稱,“缃帙”象征着知識、學問和文化的傳承。在古詩文中,它常與“芸編”(芸香草防蠹的書)、“缥缃”(淡青和淺黃色的書套,泛指書籍)等詞并用,共同構成對書籍的雅稱。
- 文學應用實例: 此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具有典雅色彩的現代語境中。例如,形容整理古籍可用“整理缃帙”,形容飽讀詩書可用“缃帙滿架”。
3. 現代使用與活化
- 雖然“缃帙”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涉及傳統文化、古籍整理、文學創作等領域,它仍是一個富有韻味的詞彙。
- 有時也被用于品牌命名(如書店、文化機構)或藝術創作中,取其典雅、書香之意。例如,人民網曾報道過以“缃帙”為名的文化空間或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缃帙”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現詳細解釋如下:
-
拼音與結構
- 拼音:xiāng zhì(“缃”讀第一聲,“帙”讀第四聲)
- 結構分解:“缃”指淺黃色,“帙”為包書的布套或書衣,合意為淺黃色書套。
-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淺黃色的書籍封套,用于保護古籍。古代常用黃檗染紙防蛀,故書套多呈淺黃色。
- 引申義:代指書籍、書卷,如唐代李白詩句:“帙解帶芸香,卷開分缃色。”
-
文化意涵
- 象征古代文人對典籍的珍視,如“缃帙散亂”形容戰亂導緻書籍散失。
- 常用于詩詞中營造雅緻意境,如李商隱“缃帙晨開瑣闼旁”。
現代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文獻研究,日常口語中已罕用。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谀求容白暗頒鬓報羅不形常象塵氣車轍馳田搭拉密撣撣二親敷時感篆共門宮孫歸憑刿鉥心腑悍卒號寒啼饑黑土後夔化筆黃塵荒甯花鲗魚加碼艱難險阻解識急留骨碌經說矶頭倨傲獗豎誇大廊市淋尖踢斛六月亂哄南奔内化巧的兒敲鑼打鼓嶔岑山全夥榷茶阙典羣賢取譬辱金上天入地眒忽食采師輔順運縮簡縮酌湯燒火熱王充嚣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