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缃帙的意思、缃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缃帙的解釋

淺黃色書套。亦泛指書籍、書卷。《宋書·順帝紀》:“詔曰:‘…… 姬 夏 典載,猶傳緗帙; 漢 魏 餘文,布在方冊。’”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唐 李賀 《示弟》詩:“醁醽今夕酒,緗帙去時書。” 清 袁于令 《西樓記·檢課》:“俺相公書房中琅函萬疊,緗帙千層,都是我收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缃帙”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現詳細解釋如下:

  1. 拼音與結構

    • 拼音:xiāng zhì(“缃”讀第一聲,“帙”讀第四聲)
    • 結構分解:“缃”指淺黃色,“帙”為包書的布套或書衣,合意為淺黃色書套。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淺黃色的書籍封套,用于保護古籍。古代常用黃檗染紙防蛀,故書套多呈淺黃色。
    • 引申義:代指書籍、書卷,如唐代李白詩句:“帙解帶芸香,卷開分缃色。”
  3. 文化意涵

    • 象征古代文人對典籍的珍視,如“缃帙散亂”形容戰亂導緻書籍散失。
    • 常用于詩詞中營造雅緻意境,如李商隱“缃帙晨開瑣闼旁”。

現代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文獻研究,日常口語中已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缃帙

缃帙(xiāng zhì)一詞是指古代女子衣襟上垂挂的細帶,通常用來裝飾衣物。它由“缃”和“帙”兩個字組成。

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缃這個字由“纟”(紅)和 “亡”(wang)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七。

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帙這個字由“巾”(jin)和 “十”(shi)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八。

來源

缃帙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缃裳》:“缃裳襲襲,二矛重瞖。”在古代,女子的衣襟上常常挂着用缃帙裝飾的細帶,用以增添衣物的華麗和女子的美感。

繁體

缃帙的繁體字為“黃帙”,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字典中,缃帙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說文解字》将“缃”字寫作“糅”,而《康熙字典》将其寫作“纕”。

例句

1. 她衣襟上佩戴了一條精美的缃帙。

2. 這件古代服飾使用了細膩的缃帙點綴。

組詞

缃袍、缃绫、缃彤、缃绮

近義詞

霞帔、纨绮、錦繡

反義詞

素裳、黑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