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無忌的樣子。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你沒有當場聽見,三闾大夫被押走的時候,說的那幾句侃侃谔谔的憤極的話呢。”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回到 上海 ,也曾侃侃谔谔建言當道。”
“侃侃谔谔”是一個聯合結構的成語,形容人說話正直無畏、理直氣壯的樣子,帶有從容不迫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虧得朝中有剛正大臣,如姚崇、宋璟輩侃侃谔谔,不畏強禦。”(《隋唐演義》)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較少出現。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論語》《史記》相關章節,或郭沫若作品中的引用片段。
《侃侃谔谔》是一個中文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談話或言辭直接而坦率,沒有保留。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真實、直率、毫不避諱。
《侃侃谔谔》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侃”字的部首是“亻”,它有一筆的筆畫;“谔”字的部首是“讠”,有六筆的筆畫;“侃”和“谔”在形狀上都比較相似。而“谔”字的部首是“讠”,它有九筆的筆畫;“谔”和“谔”在形狀上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侃侃谔谔》出自于明代徐渭的《牧民詩·文雄篇》一詩:“侃侃谔谔赳赳武,千秋萬載之長明。”這個成語後來被廣泛引用,成為一個常見的表達方式。
《侃侃谔谔》的繁體字為「侃侃誾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侃侃誾誾」的寫法略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文時期,「侃」字的形狀是由「亻」和「玫」組成,表示一個人走路的樣子;「誾」字的形狀是由「訁」和「辛」組成,表示說話的樣子。而在隸書時期,「侃侃誾誾」的形狀逐漸接近于現在的形式。
1. 他在會議上侃侃谔谔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2. 她的論述總是侃侃谔谔,讓人聽了很有啟發。
侃然、谔谔、語言
直言不諱、坦誠、豪爽
避重就輕、拐彎抹角、含糊其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