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旌旗與棨戟。用作官員出行的儀仗。 唐 儲光羲 《贻王侍禦出6*台掾丹陽》詩:“旌戟儼成行,雞人傳發煦。” 唐 姚合 《送裴大夫赴亳州》詩:“寒日嚴旌戟,晴風出管弦。”
(2).借指貴官。 唐 杜牧 《送張判官歸兼谒鄂州大夫》詩:“今君拜旌戟,凜凜近霜臺。”參見“ 旌棨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旌戟漢語 快速查詢。
“旌戟”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官員出行的儀仗
由“旌旗”和“棨戟”組成,象征官員的威儀與身份。例如唐代儲光羲在詩中描述官員出行時“旌戟儼成行”(),姚合亦用“寒日嚴旌戟”描繪儀仗的肅穆場景()。此用法多見于唐代文獻,強調儀仗的莊嚴性。
借代高官顯貴
因旌戟是官員地位的标志,故常以“旌戟”直接指代權貴。如杜牧詩句“今君拜旌戟,凜凜近霜臺”,即以旌戟暗指受拜者的尊貴身份()。
詞源補充:
旌戟(jīng jǐ)一詞是漢字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旌和戟兩個字組成。旌指的是旗幟或者旗杆,戟則是一種古代兵器,類似于長矛。所以,旌戟可以理解為旗幟和兵器小戟的結合,通常用來指代武力或者軍事的威勢和威嚴。
旌的部首為方,共有8畫;戟的部首為戈,共有10畫。
旌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詩經》,其中的一句“至于(zhì yú)岐陽(gū yáng),則効(xiào)旌旗。”最早描述了旌戟的概念。在繁體字中,旌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旌戟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旌大緻保持不變,但戟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中會有一些變化。
1. 他高舉着手中的旌戟,帶領軍隊踏入戰場。
2. 這部電影中,主角的勇猛和旌戟一樣,震撼人心。
旌戟是一個複合詞,沒有太多的組詞形式。但是可以将戟和其他字組合成新的詞,例如戟狀(形狀像戟的),戟躔(兵器和步履)等。
旌戟的近義詞有旌旗、軍刀等,它們都可以代表軍事力量。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但可以用一些詞語來表示反義,如和平、和解、友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