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蒼鹘的意思、蒼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蒼鹘的解釋

唐 宋 參軍戲腳色名。 唐 李商隱 《驕兒》詩:“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院本名目》:“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浄,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浄,故雲。”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十一章下篇一:“所謂參軍,便是戲中的正角,蒼鹘便是丑角一類的配角,兩者相互問答,其作用則調谑諷刺,兼而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蒼鹘(cāng h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本義與字源

  1. 鳥類名稱

    指一種青黑色的猛禽,屬隼科。古文獻中“鹘”泛指鷹隼類猛禽,“蒼”形容其羽毛青黑色調。該詞凸顯了猛禽迅捷兇悍的特性,常見于古代詩文對狩獵場景的描寫。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蒼鹘”即“青黑色的鹘鳥”,其形象常被用于象征勇猛或迅疾(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

二、唐宋戲曲角色名

  1. 參軍戲中的配角

    在唐代“參軍戲”及宋代雜劇中,“蒼鹘”是與“參軍”搭檔演出的固定喜劇角色。其特點為:

    • 身份定位:多扮演機敏狡黠的仆從或市井人物,與裝傻充愣的“參軍”形成滑稽對比。
    • 表演功能:通過戲谑、嘲弄“參軍”推動劇情,承擔插科打诨與諷刺世情的任務。
    • 裝扮特征:身着敝衣,手持擊棒(或曰“磕瓜”),以樸素裝扮區别于“參軍”的華服(來源:《中國戲曲通史》第一章;《唐戲弄》角色考)。

三、文化延伸與文獻例證

  1. 文學與史學記載
    • 唐代李商隱《驕兒詩》“忽複學參軍,按聲喚蒼鹘”,生動記錄兒童模仿參軍戲角色的場景。
    • 《新五代史·吳世家》載徐知訓侮弄君王時“自為參軍,使王為蒼鹘”,反映該表演形式在五代宮廷的流行(來源:《全唐詩》卷五百四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新五代史》)。

四、語義演變

  1. 派生含義

    因“蒼鹘”角色具有伶俐善谑的特點,宋元後偶見其引申指代“機敏善辯之人”,但此用法未成主流(來源:《宋元語言詞典》“蒼鹘”條)。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戲曲通史》等權威工具書及史學文獻,因部分古籍數字資源訪問受限,未提供直接鍊接,讀者可通過圖書館系統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蒼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字面含義

“蒼”指深青色或灰白色,常用于形容顔色;“鹘”是一種小型猛禽(鹘鷹),以敏捷捕獵著稱。因此,“蒼鹘”字面可理解為羽毛呈灰白色的鹘鷹,象征勇猛與機敏。

二、戲劇角色(主要含義)

在唐宋參軍戲中,“蒼鹘”是固定角色名,與“參軍”搭檔表演:

  1. 角色定位:屬于“副末”角色,負責插科打诨、諷刺調笑,與“參軍”(副淨)形成主從互動。
  2. 表演形式:通過問答或動作制造喜劇效果,如《辍耕錄》記載“末可打副淨”,體現角色間的戲谑關系。
  3. 文學例證:李商隱《驕兒詩》“忽複學參軍,按聲喚蒼鹘”、陸遊“且看參軍喚蒼鹘”等詩句,均反映了這一角色在當時的文化影響。

三、讀音與演變

“蒼鹘”既指灰白羽毛的鹘鷹,更是唐宋戲劇中的重要角色,體現古代戲曲的诙諧傳統。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辍耕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囡昂爽寶階筆墨橫姿蔽占不走城閈撦冶除差畜德皴疱大智如愚東陵道東宛敦本務實多瑙河返璞歸真跟衣歌壇工業布局寒腹短識濠塹和尚麥轟隆轟隆宏衍壞冶揮解挾依屐齒姬漢溘匝狂花困勉下學癞瓜濫充老童兩岐年蓮花白料口馬勃牛溲沒查沒利鳴艣攀枝花市頻次葡萄灰侵尅棄同即異商辦上荨善緣試文樹果遂非文過撻胫天牛窩子相挈礥礥蕭槮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