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体象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晋书·嵇康传》:“ 康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刘伶 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宋 陆游 《老鳏》诗:“水际山前有老鰥,终年无事亦非闲。渊源师友简编上,土木形骸鱼鸟间。”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萧伯玉 曰:‘世家子家,须以数百卷书浸贯於胸中,虽悠悠忽忽,土木形骸,而远神自出。’”
"土木形骸"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tǔ mù xíng hái,其核心含义指人的躯体如同自然界的土与木一般,强调不加修饰、质朴天然的状态。该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原文记载嵇康"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生动描绘了魏晋名士追求自然本真的精神境界。
在《汉语大词典》中,该成语被定义为:"形容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其构词法包含两层意象:"土木"象征天地间最原始的自然元素,"形骸"则指代人的肉体躯壳,二者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反映了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主张。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运用此词描写民间艺人:"土木形骸,出神入化",凸显艺术创作中自然状态与高超技艺的辩证关系。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教材中将其列为重点成语,指出其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土木形骸”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强调自然质朴的状态。字面指形体如同泥土和木头构成,原形容泥塑木雕等缺乏灵性的事物,后引申用于人。
该成语核心强调“自然质朴”,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若需更完整例句或文献,可参考《世说新语》《晋书》等古籍。
抱魄蹩躠宾阁材女乐草隶怅望酲醉炊烟大半大工刀箭祷求彫楹顶代弟窰东窗计放大纸跪乘泓澄晦雺呼噜活润噭应结轸慷恺懒惰敛手屏足辽天哢吭路在口边买弄买山归卧懋勤殿拿准怒颊辟拂破米糟糠契苾羽情深义重器人奇邃泉原全智全能全知全能阙竦仍因阮妇删缉摄代视丹如緑殊节殊赏思想体系所出完具闻听文谊相一下问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