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光着頭不包頭巾。《後漢書·孔融傳》:“又 融 為九列,不遵朝儀,秃巾微行,唐突宮掖。” 李賢 注:“謂不加幘。”
“秃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光着頭不包頭巾,即不戴頭巾或發飾,直接露出頭部。該詞源于對古代儀容規範的描述,強調不符合禮儀的裝束。
曆史文獻
最早見于《後漢書·孔融傳》:“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秃巾微行,唐突宮掖。”李賢注:“謂不加帻(頭巾)。”
此句描述孔融不遵守朝廷禮儀,未戴頭巾便隨意出入宮廷,被視為失禮行為。
詞語結構
“秃”指無遮蓋,“巾”指頭巾,合稱即未佩戴頭巾的頭部狀态。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沒有頭發的人”,但這一說法與古代文獻原意不符,可能是對“秃”字的誤讀或引申。
在古漢語中,“秃”還可形容物體失去尖端(如秃筆)、山無草木等,但“秃巾”特指頭部不戴巾帻的狀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李賢注。
秃巾是指頭部沒有頭發或頭發稀疏的現象。通常用來形容人們的頭發稀疏或頭部光秃。
秃巾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10。
秃巾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對于頭發稀疏或秃頂的形象的形容。它形象地将人們頭發稀疏的樣子比作頭上隻剩一條巾。
秃巾的繁體字為禿巾。
在古代,秃巾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字形演變的曆史,早期的寫法可能是禿巾,其中的巾字可能由冖、巾兩個部首構成。
1. 他年紀輕輕就開始秃巾了。
2. 那個老人一頭秃巾,看起來年紀不小。
秃頂、秃頭、秃鷹、秃骨。
光頭、稀發。
濃發、滿頭秀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