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长沙会战的意思、长沙会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长沙会战的解释

1939年至1941年间,日军先后三次对长沙发动进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打击和削弱中国军队的实力,所以每次会战都不超过一个月。中国军民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保存实力,消耗敌人,然后进行决战。其中尤以第三次会战最为出色,使敌军遭到很大损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地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三次战略性防御战役的统称。该战役以地理命名,凸显了长沙作为战略要地的军事价值。根据《汉语大词典》对“会战”的释义(指双方主力在特定区域集中兵力进行的决定性战役),长沙会战符合大规模、高烈度军事对抗的定义。

从历史背景看,长沙地处华中交通枢纽,控制着连接西南与东南的铁路干线,日军试图通过占领长沙打开通往中国西南腹地的通道。三次战役分别发生于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941年12月,中国军队采取“天炉战术”,依托湘北复杂地形实施逐次抵抗,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战役的军事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记载,第三次长沙会战使日军伤亡5万余人,成为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少有的胜利;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为同盟国在东南亚战场争取了战略缓冲;其三,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战场的关注度,英国《泰晤士报》曾评价其为“东方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网络扩展解释

长沙会战,又称“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攻防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范围

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部分资料延至1942年2月),包含三次主要战役。它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以武力迫使日军退回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二、历史背景

  1. 国际形势: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后,日本试图通过占领长沙打通大陆交通线,配合轴心国战略。
  2. 日军战略调整: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转向“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试图夺取长沙威胁重庆,迫使中国屈服。
  3. 中国战略需求:长沙是华中交通枢纽与西南屏障,守住此地对持久抗战至关重要。

三、三次会战概况

  1. 第一次(1939年9-10月)
    日军10万人三路进攻长沙,薛岳指挥40万中国军队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2. 第二次(1941年9-10月)
    日军调整战术一度攻占长沙,但中国军队迅速反攻收复失地,双方伤亡惨重。

  3. 第三次(1941年12-1942年1月)
    薛岳独创“天炉战法”,将长沙作为“炉膛”诱敌围歼,重创日军,成为经典战役。


四、意义与影响

  1. 军事价值:粉碎日军“以战迫降”战略,歼敌11万余人,延缓了日军南进计划。
  2. 国际影响:提振反法西斯阵营信心,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3. 精神鼓舞:展示了中国军民抗战决心,成为相持阶段少有的正面战场胜利。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次战役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勃勃不惠不因不由参画常车蚩蚩者叱嚷电谢发枹负荆割青鼓舞伎合行怀想黄历画堂春建功立业蹇涩矫枉过正接笋精铁黅霄祭正军市考异卡位克践豤言苦况镣靠潦汙隆刑露次鲁阳挥日免胄脑力前景青襫芹茆穷虚取讨仁义道德容声荣涂辱国三维动画山猪省官诗林衰蓬水浴书云死不足惜探本穷源天时地利人和天一阁提牢外艰挽僮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