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軍中負責偵察敵情的官員。《左傳·成公二年》:“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 杜預 注:“候正,主斥候。”《周書·尉遲迥傳》:“ 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詣 迥 喻旨。”《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二年》:“ 周天元 如 同州 ,增候正、前驅、式道候為三百六十重,自應門至於 赤岸澤 ,數十裡間,幡旗相蔽,音樂俱作。” 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候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基本定義
指古代軍隊中負責偵察敵情的官員,主要職責是刺探情報、觀察敵情動向。
曆史文獻依據
職責擴展
除偵察外,可能涉及傳遞軍情、部署警戒等任務,屬于軍事指揮體系中的重要崗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周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曆史詞典。
候正(hòu zhèng)是一個常用詞彙,表示“等待或等候”的意思。它由“候”和“正”兩個字組成,其中“候”是由人和後兩個日字合并而成的漢字,而“正”則是一個單獨的漢字。這個詞語的拼音為hòu zhèng。根據五筆輸入法,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止,整個漢字的筆畫數為10畫。
“候正”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書中:“歲寒,則候蛩而栖;”意思是在寒冷的時候,蟋蟀會進行等待和栖息的行為。繁體形式中,“候”字的上部旁增加了一個義旁“象”,寫作「候」。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候正”這個詞彙中的漢字。以“候”字為例,在篆書時期,它的形狀是上下兩個手形并列的圖案,表示等待。在隸書時期,它的形狀則變成了上部是人的形象,下部是後兩個日字相連的形狀。而“正”字在古代寫法中,形狀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順序略有不同。
1. 我們在火車站等候了很久。
2. 他正等着朋友的電話通知。
3. 教室裡的學生們安靜地等候老師的到來。
組詞:等候、候車、候選、候鳥、候補。
近義詞:等待、等候、等着、守候。
反義詞:出發、離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