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人。《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一德惟寧兩儀泰,三材保合四時邕。” 宋 範仲淹 《易兼三材賦》:“《易》以設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窮理盡性,重六畫而原始要終。”
(2).三種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師之材,卿相輔佐之材。《荀子·君道》:“材人願慤拘録,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飾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修業,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知無與下争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權物稱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3).三位輔弼之才。《國語·晉語四》:“且 晉 公子,敏而有文,約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三材,指 狐偃 、 趙衰 、 賈佗 三人。
(4).三種材料。制作車輪的三種木材。《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 鄭玄 注:“三材,所以為轂、輻、牙也……今世轂用雜榆,輻以檀,牙以橿也。”
(5).三種材料。指制弓的膠、絲、漆。《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鄭玄 注:“三材,膠、絲、漆者。”
(6).三種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備的水、木、火。《呂氏春秋·本味》:“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 高誘 注:“三材,水、木、火。”
“三材”是一個多義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其主要含義的詳細說明:
天、地、人
源于《易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此處“三材”指宇宙構成的三大要素,象征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統一。
三種人材類型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可分為:
材料相關
古代工藝中指代不同用途的三種材料:
在項目管理領域,部分資料提到“三材”可指代人才、材料、資金三個關鍵要素,但此用法屬于現代引申,與傳統解釋關聯較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三材”的核心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古典文獻中多指向天地人哲學觀或人材分類,而材料相關解釋則反映古代生産實踐。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易經》《國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5)。
《三材》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三種不同的材料、物質或素材。
《三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木」,其中「口」為左邊的部首,「木」為右邊的部首。根據字形結構,可以劃分為4畫。
《三材》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其中「三」表示數量,「材」表示物質。結合起來,表示三種物質。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指代不同的三種物質。
《三材》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三材」。
在古時候,「三材」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個項目需要使用三種材料,分别是木材、金屬和塑料。
2. 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豐富的三材,我們要善于利用。
3. 他的作品選用了三材的元素進行構圖,展示了不同的觀感。
1. 原材料
2. 木材
3. 材料選擇
1. 三種材料
2. 三種物質
3. 三種素材
1. 單一材料
2. 單一物質
3. 單一素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