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井賦的意思、井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井賦的解釋

古代行井田而納貢賦,因用以稱田賦。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貢賦”。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六:“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唐 陸贽 《馬燧渾瑊副元帥招讨河中制》:“授以師保之任,疇其井賦之養。” 宋 歐陽修 《除皇弟允初加食邑食實封餘如故制》:“節旄并建,井賦兼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井賦(jǐng fù)是中國古代基于井田制征收的農業賦稅制度,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四部分:


一、基本釋義

指西周時期在井田制框架下,以土地劃分為基礎向耕作者征收的實物稅或勞役稅(《漢語大詞典》)。其名稱源于土地被劃分為“井”字形方塊的耕種模式。


二、曆史制度背景

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井田制将土地按“井”字劃分為九塊,中央為公田,周邊八塊為私田。農民需先無償耕種公田(勞役地租),其産出作為賦稅上交領主,之後方可耕種私田(《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三、結構演變與賦稅形式

  1. 勞役賦稅:早期以“助法”為主,即農民通過耕種公田提供勞役(《孟子》:“耕者,助而不稅”)。
  2. 實物賦稅:後期演變為“徹法”,按私田産量比例征收谷物(《詩經·大雅·公劉》:“徹田為糧”鄭玄注:“徹之使出稅以為國用”)。
  3. 比例标準:稅率約為九分之一(“九一而助”),公田産出占土地總收益的1/9(《漢書·食貨志》引古制)。

四、社會意義與文獻關聯

井賦制度體現了早期國家“以地制稅”的治理邏輯,其負擔輕重常被用作評判政治清明的标尺。如《詩經·豳風·七月》中“馌彼南畝,田畯至喜”描繪了農民在公田勞作的場景,側面反映了井賦的執行實态(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井賦”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來源

“井賦”指古代井田制下征收的田賦,即以“井田”為單位劃分土地并收取貢賦。該詞源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中“九夫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貢賦”的記載,體現了西周時期土地分配與賦稅制度的關系。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1. 制度基礎
    井田制将土地劃分為“井”字形方塊(一井約九夫耕種),中央為公田,周邊為私田。農民需先耕種公田,産出作為賦稅上交,剩餘私田收成歸己。井賦即基于此結構的稅收形式。

  2. 後世沿用
    雖井田制在戰國後逐漸瓦解,但“井賦”一詞仍被用于代指田賦。例如:

    • 南朝宋鮑照《拟古》詩:“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 唐代陸贽《馬燧渾瑊副元帥招讨河中制》提及“井賦之養”;
    • 宋代歐陽修文書中亦沿用此稱。

三、文化意義

井賦反映了古代以土地為核心的財稅體系,是理解先秦至中古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概念。其制度設計強調土地公有與集體勞作,對後世均田制等政策有一定影響。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井田制的具體運作或賦稅演變,可查閱《周禮》原文及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鳌禁八拜保護傘跋提河卑號碑碣邊埸表幟賓幕才地查驗陳托牀衽春花秋實祠宮摧怆翠花钿大别山搗替的皪圓疊嶂羝羊觸藩洞赤耳熟能詳飛诏富埒陶白婦儀寒栗子豪幸姜齊撿拾酒罍酒肉句型鞠治欿切柳嚲花嬌流心亂事腼懷彌留逆讦陪接牽比清雄秋景天蜷蹐聖國聖統唐許鐵片大鼓衛奉微詳委佗五鼓相感詳曲現職曉洽攜男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