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奪的意思、訛奪的詳細解釋
訛奪的解釋
[missing character in text] 錯誤脫漏。也說“訛脫”
詳細解釋
亦作“ 訛敚 ”。亦作“譌奪”。指文字的錯誤、脫漏。 清 龔自珍 《與人箋》:“ 孟蜀 以來,槧本繁興……展轉訛奪,流布浸廣。” 魯迅 《<嵇康集>序》:“予幸其書今在京師圖書館,乃亟寫得之,更取 黃 本讎對,知二本根源實同,而互有訛奪。” 魯迅 《<嵇康集>跋》:“原鈔頗多訛敚,經二三舊校,已可籀讀。”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文句譌奪,取他竟銘校之,始知大較。”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奪的解釋 奪 (奪) ó 搶,強取:搶奪。掠奪。巧取豪奪。強(僴 )詞奪理。 争先取到:奪得最後勝利。奪魁。奪冠(刵 )。 沖開:奪門而出。 喪失,削除:剝奪。褫奪(剝奪)。奪志(改變志向或意願)。 晃動:光彩
專業解析
“訛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含義和用法,主要出現在書面語和學術語境中。其詳細解釋如下:
-
基本釋義:
“訛奪”指文字在傳抄、刊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遺漏。它包含兩層意思:
- 訛 (é): 指錯誤、錯字。即文字内容被錯誤地抄寫或印刷,導緻意思改變或不準确。
- 奪 (duó): 指脫漏、缺失。即文字内容在傳抄或刊印過程中被遺漏、丢失了部分内容。
因此,“訛奪”是“訛誤”和“脫漏”的合稱,概括了文本流傳中常見的兩種問題:既有錯字,又有漏字。
-
字源與構成:
- 訛: 本義是謠言、謬誤,引申為錯誤。在文字校勘領域,特指文字書寫或印刷的錯誤。
- 奪: 本義是強取、失去。在文字校勘領域,引申為文字缺失、脫落。“奪”在這裡是“脫”的通假字,表示“脫漏”的意思。
兩個字組合起來,“訛奪”就精準地描述了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既可能發生錯誤又可能發生缺失的現象。
-
用法特點:
- 書面語色彩: “訛奪”是一個較為書面化的詞彙,常用于學術研究、古籍整理、文獻校勘、編輯出版等領域。
- 指代文本錯誤: 其核心含義是指文本中的具體錯誤和缺失,而非泛指其他類型的錯誤。
- 與近義詞辨析:
- 訛誤: 主要指文字錯誤,不強調遺漏。
- 脫漏/阙漏: 主要指文字缺失,不強調錯誤。
- 訛奪: 同時包含錯誤和遺漏,含義更全面。
- 常見搭配: 常與“訂正”、“校勘”、“避免”、“出現”、“存在”等動詞搭配使用。例如:“校訂古籍中的訛奪”、“這段文字存在多處訛奪”。
-
例句:
- 這部古書曆經多次傳抄,難免出現一些訛奪,需要仔細校勘訂正。
- 編輯在審稿時發現了文稿中的幾處關鍵訛奪,及時進行了修正。
-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最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訛奪”一詞有明确釋義。 (官方通常不提供線上免費全文,但可通過權威渠道如商務印書館官網或大型圖書館查詢确認其釋義)。
- 語言學及文獻學學術著作: 在涉及古籍整理、校勘學、文字學、編輯出版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中,“訛奪”是一個常用且定義清晰的術語。例如,相關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或高校教材會使用和解釋該詞。
網絡擴展解釋
“訛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文字或文獻中的錯誤和脫漏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
指文字在傳抄、刊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訛)或缺失(奪),二者常合并使用。例如古籍版本因多次傳抄導緻字句錯誤或段落遺漏。
-
同義詞
也稱“訛脫”,強調錯誤與脫漏并存的狀态。
二、詞源與用法
-
結構分析
- 訛:左右結構,本義為“錯誤”;
- 奪:上下結構,本義為“喪失、遺漏”。
-
曆史用例
清代龔自珍在書信中提到“展轉訛奪,流布浸廣”,指文獻因反複傳抄導緻錯誤擴散。魯迅校勘《嵇康集》時也多次提及“互有訛奪”,強調古籍校對的必要性。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獻校勘、古籍整理領域,例如:
- 對比不同版本的古籍時發現文字差異;
- 修複因年代久遠導緻的文本缺失或錯亂。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訛奪”與單純筆誤(如錯别字)的區别:前者強調因長期流傳或複雜因素導緻的系統性錯誤,而非偶然失誤。
别人正在浏覽...
哀默敖廪鳌圖邦采逼迸避禍鞞舞筆政朝常癡頭丑劣出佐從革彈殼對流層屙尿煩疴憤惋輻條公格骨勇含思劾系壞裳爲袴話流煥揚回匝建除驕餌介立驚佩警探鞠治兩程了望哨令人齒冷郦元亂萌埋堙盲進瞢然龐豫彯搖撇欠恰正祈告取亂侮亡饒劇神庭蛇珠矢力同心授器順攏送親娘子酸漿草吐綠忘命五府無所顧忌析毫剖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