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酴釄 ”、“ 酴醾 ”。酒名。 唐 贾至 《春思》诗之二:“红粉当炉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釄。” 金 元好问 《送李同年德之归洛西》诗之一:“水南水北相逢在,剩醉酴醿十日春。” 清 金钱会 《十月歌》:“二月好景吃酴醾, 赵起 八人结拜在 金溪 。”参见“ 酴醿酒 ”。
(2).亦作“ 酴醾 ”。花名。本酒名。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全唐诗》卷八六六载《题壁》诗:“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宋 陆游 《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 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宋 姜夔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絶。”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酴醿(tú mí)是汉语中兼具酒类与植物双重含义的古语词。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本义为“重酿酒”,即以发酵酒为原料二次加工而成的酒类。唐代《辇下岁时记》载“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毬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醿酒”,印证其作为宫廷御酒的特殊身份。
宋代《群芳谱》将其引申为植物名称,特指荼蘼花(学名:Rosa rubus),属蔷薇科攀缘灌木。陆游《东阳观酴醿》中“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醿压架开”描绘了其攀援生长的特性。该植物花期集中于春末夏初,苏轼“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印证其作为“殿春”花卉的文化意象。
现代汉语中,“酴醿”主要用于古典文献解读与诗词鉴赏领域。《辞海》第七版标注该词属“生僻古语词”,建议在当代文本中使用“荼蘼”作为植物义项的规范表述。故宫博物院官网公布的明代御酒单中,仍可见“酴醿酒”作为历史酒类的记载。
“酴醿”(tú mí)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或酿造工艺,可参考古籍文献或专业考据资料。
板房饱和溶液罢战本末倒置贬窜边寨笔锭如意昌歜廛人怠惰因循蹈躧抵背定见冯歡折券讽赞媾合鼓槌寒乏好消息鹤性花子蕙心兰质践德讲隙匠心独妙结緑饥流击筑悲歌眷慕袴袜老家公梁珠吝顾鸾漂凤泊名闻天下木边之目,田下之心木上座年光平乐馆平原君疲苶切状人不知鬼不觉任官声名大噪省愆居铄石流金述敍送暖偷寒台阶他乡异县田赀同产弟妄男子闱箔委叛先断后闻相涉饷宴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