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overnment bo***s of the border]∶邊境地區的政府
(2) [border] ∶邊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唐· 杜甫《兵車行》
亦作“ 邊廷 ”。亦作“邉庭”。1.猶邊地。《後漢書·铫期王霸傳贊》:“ 祭遵 好禮,臨戎雅歌。 肜 抗 遼左 ,邊廷懷和。” 隋 盧思道 《從軍行》:“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 宋 歐陽修 《時論·塞垣》:“今之議者,方南北修好,恐邊庭生事。”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五出:“今朝已入 瀛洲 選,怕向邊廷見鬥刀。” 明 馮夢龍 《女丈夫·越府獻策》:“隻為著 土木 疲命,況邉庭黷武連年,繁刑重歛,誰不怨,山林嘯聚争為變。” 清 陳夢雷 《絕交書》:“不孝身淪厮養,迹遠邊庭,老母見背,不能奔喪。”
(2).邊地的官署。《敦煌曲子詞·失調名》:“良人去住邊庭,三載長征。”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甲·戴之邵夢》:“帥收隸行伍,且多與之金,俾偵邊廷息耗。” 明 曹學佺 《泰昌皇帝挽歌》:“罷稅不停徵,邊庭歲用增。” 錢基博 《吳祿貞傳》:“既而 延吉 兵譁餉而噪, 日 人出兵以臨 圖們江 ,邊庭震驚。”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四》:“讓他隨時把情況交到上面來,但自己卻不能離開邊廷一步,而要專管邊防事務。”
“邊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邊境地區的政府機構
指古代設置在邊疆地區的行政或軍事管理機構,負責邊防事務。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邊庭上都督”,即指此類官署。
邊疆地區
泛指國家領土的邊遠地帶,常與戰争、戍守相關。如杜甫《兵車行》中“邊庭流血成海水”,即描述邊疆戰亂慘狀。
“邊庭”在曆史語境中常隱含戍邊艱辛或戰争動蕩,如《後漢書》提及“邊廷懷和”,則從治理角度體現其行政職能。需注意具體語境區分其指代“機構”還是“地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