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侯的意思、方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侯的解釋

古指邦國之君。亦借指地方長官。 漢 揚雄 《司空箴》:“綱以羣牧,綴以方侯。” 宋 範仲淹 《讓觀察使第一表》:“古之方侯獲其厚祿,養敢死之士,以備寇患。” 元 範梈 《贈方永叔往教重慶路》詩:“方侯天機深,大雅託遺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侯”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構成可拆解為“方”與“侯”兩部分。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方”在古漢語中可指“邦國、地域”,如《詩經·大雅》中“以綏四方”即指安定四方諸侯國;“侯”則為古代爵位名稱,屬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多授予一方封地首領,如《禮記·王制》記載“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體現分封制度下的層級管理。

從構詞法分析,“方侯”屬并列結構複合詞,特指古代受封于四方邊疆的諸侯,職責包括戍守疆域與納貢述職。例如《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裡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服”,其中“侯服”即與“方侯”職能相關。此詞在《左傳》《史記》等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周代分封體系,後隨郡縣制推行逐漸淡化。現代漢語中,“方侯”一詞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方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方侯”指古代邦國的君主,也代指地方行政長官。該詞由“方”和“侯”構成: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起源:源于周代分封制度,侯爵作為高級貴族代表權力與地位,“方侯”特指治理一方的諸侯或地方領袖。
  2. 文獻例證:
    • 漢代揚雄《司空箴》提到“綱以羣牧,綴以方侯”,描述地方長官的職責;
    • 宋代範仲淹曾用“古之方侯獲其厚祿”表達對地方官員的期許。
  3. 應用範圍:多用于形容社會地位顯赫、擁有權威的人物,既可贊美有才幹的官員,也可指代權力核心人物。

三、延伸說明 元代詩人範梈在《贈方永叔往教重慶路》中寫道“方侯天機深”,此處“方侯”是對友人的尊稱,體現其德才兼備的形象。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司空箴》等古籍或漢典網(來源1、2、3)。

别人正在浏覽...

飽經風霜迸連擘畫采納産額宸曆伧儜赤腳婢垂天觸龍鱗答剌單行低等杜閉餓虎擒羊發潛闡幽馮驩折券鬲山觥飯不及壺飧攻克工尹觀風黑種人鴻廓畫蠟瓠葉胡子蟾郊隧蛣蜣景鐘謹樸金鐵就兒裡踡跽君位來許鐐鈕立仆流采隴客面粉眇睨靡屑撚掿瓊樓卻惑篛笠沈廢生草省墓食客十離詩添墳通草花投名托運費猥宂斡刺鰕籠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