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債券。 宋 陸遊 《雪夜》詩:“自嘆老益貧,庭草常不薅。惟酒不憚費,貸券如山高。”
貸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借貸的憑證或債券,即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書面文件。古代語境中常指借據,如宋代陸遊《雪夜》詩提到“貸券如山高”,形容債務累積的狀态。
現代金融解釋 現代可對應“債券”(Bonds/Debenture),是政府、企業等機構向社會籌資時發行的金融契約,承諾按約定利率支付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債券具有法律效力,體現發行者(債務人)與投資者(債權人)的債權關系。
字義構成
使用場景 既可用于描述古代借貸文書,也可指現代金融債券,常見于經濟、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債券”替代,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貸券是指借款合同中的借據或憑證,即借貸關系的證明文件。在財務和金融領域中,貸券是表示債務的一種方式。
貸券的拆分部首為貝和刀,貝部位于上方,刀部位于下方。組合在一起構成了貸字,所以貸券也是以貸字為基礎。貸券的筆畫數為9畫。
貸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借貸活動。在繁體字中,貸券的寫法依然保持着傳統的形式。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貸券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1. 我需要你提供一份貸券作為借款的憑證。
2. 請确保在借款之前籤署貸券。
與貸券相關的組詞包括:借據、欠條、債券和借貸憑證等。
近義詞有:借據、欠條。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