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訪查問。廉,通“ 覝 ”。《史記·秦始皇本紀》:“諸生在 鹹陽 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金史·宗雄傳》:“朝廷遣使廉問,事難周悉。”《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九年》:“ 遼 遣五使廉問四方鰥寡孤獨及貧乏失職者賑之。”
“廉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以廉潔正直的态度進行查問或調查,強調對事件真相的徹底追究,或對人物品行的嚴格審查。部分語境中,“廉”通“覝”(意為察訪),因此也引申為官方或正式的察訪查問。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在當代語境中,“廉問”可指廉政審查制度,如“報廉、述廉、問廉、諾廉”等八項幹部監督體系。
“廉問”兼具道德屬性(公正廉潔的調查)與行為屬性(官方察訪),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在于通過嚴謹的追問或審查,揭示真相或确保廉潔性。
《廉問》是一個由兩個字符組成的漢字詞彙,包含了“廉”和“問”兩個字。這個詞具有豐富的意義,下面将對其進行解析。
在《廉問》這個詞中,部首是“廴”,這個部首表示廉坐的形狀。在“廴”的右邊是“木”部,表示木頭。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7筆。
《廉問》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人們認為坐地而廉的文化非常重要,因此将“廉”和“問”合在一起組成了《廉問》這個詞彙,用以形容一個人的廉潔問政的行為。
《廉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北問”,其中的“北”是另一種形式的“廴”。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廛問”,其中的“廛”是指廉潔的意思,與現代寫法略有差異但含義相近。
以下是一些使用《廉問》的例句:
與《廉問》相關的組詞有:
與《廉問》相近的詞彙包括:“廉潔”,“清廉”,表示為人正直,不貪污的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貪污”,“腐敗”,表示不廉潔,不問政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