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苓者的意思、負苓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苓者的解釋

傳說善談《易》道之隱者。見 唐 王續 《負苓者傳》。 宋 劉克莊 《别張季》詩:“昔謁西山過裡中,談兵論《易》氣如虹,若非遇彼負苓者,必是傳於墜履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與《辭源》中均未收錄“負苓者”作為獨立詞條。從漢語詞彙構成角度分析,“負”指背負、承擔,“苓”本義為茯苓(多孔菌科藥用真菌)或通假為“蓮”(《說文通訓定聲》);“者”為代詞後綴,表動作主體。合釋可解作“背負茯苓之人”或“采蓮之人”,多出現于古代醫藥典籍與詩歌意象中。

考《本草綱目·木部》載茯苓采集需“夜視有光處,掘取”,或暗合負重采藥之勞作場景。唐代王維《山居秋暝》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雖未直書“負苓”,然描繪的采蓮場景與構詞邏輯相通。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苓蓮古通”的語言現象,可為字義佐證。

需特别注意該詞組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使用,具體釋義需結合原始文獻語境。建議讀者查閱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14修訂版)第987頁相關詞項,或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檢索系統獲取深度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負苓者”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易經》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負苓者指傳說中善于談論《易》道的隱士,多見于唐代文獻記載。該詞由“負”(背負)、“苓”(茯苓,或通“零”)、“者”(指人)三部分組成,暗喻隱者攜帶自然之物、深谙玄理的形象。

二、出處與引用

  1.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唐代王續的《負苓者傳》,描述了一位精通《易經》的隱士形象。
  2. 文學引用:宋代劉克莊在《别張季》詩中提到“若非遇彼負苓者,必是傳於墜履翁”,以此類比隱士的智慧傳承。

三、字詞解析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形容深居簡出、通曉《易經》哲理的隱士,現代使用較少,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負苓者傳》及宋代劉克莊的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荜門蓬戶賓正筆誤伯倫七輩傪酢長铳傳風扇火傳舍耽槃忉利大雄典肆低品氐州第一豆豬杜口裹足厄苦匪辟分段身鳳野荷蒙化益花燭角丱金栅金葉課引款浃磊嵬濂溪離腸淩轹龍華寺綿羊蜜課墨家流南直骈肩疊迹評釋前冊清曙全精熱謾日許時賞擢折馘社壝世不曾時澍絲鞋松漿溏洩韬光斂迹屠絕晚謬霧袖烏帻遐魅香杖小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