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受******。《明史·周經傳》:“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
“含汙忍垢”(hán wū rěn gòu)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意為忍受屈辱或包容不潔之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明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含汙忍垢》是指能容忍丑陋和污濁的心胸,寬容包容的精神狀态。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行高尚,能夠寬容他人的缺點和錯誤,不計較過去的過失,以和諧的心态對待一切事物。
《含汙忍垢》的拆分部首是口、彳、心、土。具體的筆畫數為: - 含:口(3畫) - 汙:水(3畫)冂(2畫)水(4畫) - 忍:心(4畫)刀(2畫)十(2畫) - 垢:土(3畫)罒(5畫)土(3畫)
《含汙忍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背景,其核心價值觀是包容及忍讓。這種精神在儒家和佛教等思想體系中被廣泛推崇。它要求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善良的品質,化解矛盾,構建和諧。
《含汙忍垢》的繁體字為『含污忍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如《含汙忍垢》的古代寫法為: - 含:hx10口 - 汙:341二乙34141二廾丿341 - 忍:戈34廠二十231 - 垢:32二302
1. 他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能夠含汙忍垢,容忍他人的過失。
2. 在他的教導下,我們學會了含汙忍垢的美德,不再計較一些小事。
1. 含辛茹苦 2. 忍辱負重 3. 忍氣吞聲 4. 忍受痛苦 5. 容忍不良
1. 包容寬容 2. 忍讓忍耐 3. 姑息養奸
1. 持垢藏污 2. 硬性要求 3. 不能容忍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