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初曆的意思、太初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初曆的解釋

漢 曆法名。 漢武帝 太初 元年 鄧平 、 落下閎 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曆”。《太初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推算出135個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從 漢武帝 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 東漢 章帝 元和 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初曆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具有明确文字記載的官方曆法,由漢武帝下令制定,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頒行,取代了此前的《颛顼曆》。其名稱“太初”即取自漢武帝的年號,意指宇宙的初始狀态,體現了古人探求天地運行規律、确立時間秩序的追求。該曆法在中國天文曆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其主要内涵與特點包括:

  1. 回歸年長度的測定:太初曆首次采用了相對精确的回歸年長度數據,測定一年為365又385/1539日(約365.2502日),這一數值雖比現代值(約365.2422日)略大,但較前代曆法已有顯著進步,更接近實際太陽運行周期,為農業生産提供了更準确的時令依據。其計算可表示為: $$ text{回歸年長度} = 365 + frac{385}{1539} text{日} $$ 據《漢書·律曆志》記載,這一數據由鄧平、落下闳等天文學家通過長期觀測和計算得出。

  2. “朔望月”與“閏月”制度的完善:太初曆明确了一個朔望月(月相盈虧周期)的長度為29又43/81日(約29.53086日),與現代值(約29.53059日)極為接近。同時,它确立了以“無中氣之月置閏”的原則,即把沒有包含二十四節氣中“中氣”(如春分、秋分等)的月份定為閏月,使月份與季節變化更為協調,有效解決了陰陽曆的調合問題。這一置閏方法被後世曆法長期沿用。

  3.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納入與系統化:太初曆首次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地納入曆法體系,并确定了其在回歸年中的位置(以“平氣法”均勻分配)。節氣是反映太陽周年視運動、指導農事活動的關鍵節點,其精确标定極大地提升了曆法的實用價值,對農業生産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節氣系統自此成為中國傳統曆法的核心組成部分。

  4. “三統曆”框架的建立:太初曆的曆算體系被後世稱為“三統曆”(指天統、地統、人統),它不僅包含日、月、年的計算,還涉及五星(金木水火土行星)運行周期的推算,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綜合把握。其曆元(計算起點)設在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被認為是一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吉慶時刻。

曆史意義:太初曆的頒行标志着中國古代曆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奠定了後世官方曆法的基本框架,其采用的回歸年和朔望月數據、置閏規則以及節氣系統,深刻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曆法編制(如《大明曆》、《授時曆》等)。它不僅服務于農業生産和國家祭祀,也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數學計算高度發展的結晶,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科學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太初曆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完整且系統的曆法,由漢武帝時期天文學家鄧平、落下闳等人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取代了秦代沿用的颛顼曆,并施行至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共使用188年。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和意義:

一、基本定義與背景

太初曆因頒布年號得名,又稱“八十一分律曆”,因将一日分為81分而得名。它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将二十四節氣納入官方曆法的體系,并明确以正月為歲首(取代秦代以十月為歲首的傳統),更符合農業生産的季節規律。

二、曆法參數與創新

  1. 天文數據

    • 一回歸年:365.2502日(今測值約365.2422日);
    • 一朔望月:29.53086日(今測值約29.53059日)。
      其精度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例如水星會合周期誤差僅0.01日。
  2. 閏月規則
    首次采用“無中氣置閏法”,即若某月無中氣(如雨水、春分等),則定為閏月,使月份與季節更匹配。

  3. 交食周期
    推算出135個月發生23次日月食的周期,為後世曆法提供重要參考。

三、曆史意義

四、其他說明

太初曆原著已失傳,但通過《史記》《漢書》等史籍可考其細節。其部分誤差在東漢後被《四分曆》等逐步修正,但核心思想仍深刻影響後世曆法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暴坐蔔室不臻常品毚兔潮波癡倒蠢若木雞詞彙學撺咬頂搭繁庶風宣奉引改俗遷風鼓槌鴻爽嘩動劃線呼和晦士火長降精匠心獨運交直戒日吉黃近隣進律軍威炕屏靠得括囊守祿烙餅遼甯省鱗苔馬思哥油美徵末卷平心持正遷削箧書潛遞青塘呒啥扇墜笙磬同音剩山殘水水部素靜讨問田牧填造停牌透亮拖把五方幢想象線軸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