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立身行己的意思、立身行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立身行己的解釋

存身自立,行為有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立身行己”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主要強調個人在道德修養和行為處事方面的準則。其核心含義可以理解為:

立身行己指一個人在社會中立定自己的身份、人格,并以此為基礎來規範、約束和踐行自己的行為舉止。它強調的是個人品德的樹立與日常行為的自我要求相結合,是儒家思想中關于修身的重要理念。

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其含義:

  1. “立身”的含義:

    • 确立人格與地位: “立身”指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确立自己的人格、品德和人生方向。它要求人要有堅定的道德原則和人生目标,成為一個堂堂正正、有操守的人。
    • 出處參考: “立身”一詞古已有之,如《孝經·開宗明義章》提到“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強調通過修養自身、踐行正道來成就人生。在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立身”解釋為“處世、為人”,指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人處世的态度和原則。
  2. “行己”的含義:

    • 約束與踐行自身行為: “行己”指以自身确立的道德标準和原則來指導、約束自己的實際行為。它強調的是将内在的道德修養外化為具體的、符合規範的言行舉止。
    • 出處參考: “行己”同樣源遠流長,如《論語》中蘊含大量關于如何“行己”的教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漢語大詞典》将“行己”解釋為“謂立身行事”,即指一個人依據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和處事。
  3. “立身行己”的整體内涵:

    • 内外兼修的統一: “立身”側重于内在道德人格的建立(内修),“行己”側重于外在行為的規範(外顯)。成語将兩者緊密結合,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表現必須一緻,品德必須通過行為來體現。
    • 道德自律的體現: 它體現了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要求個人時刻以高尚的标準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倫理和自身确立的原則。
    • 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成語較早且著名的出處見于唐代李延壽所撰《北史·裴佗傳》:“佗字元化,河東聞喜人也。立身行己, 夙夜匪懈。” 這裡用來贊揚裴佗為人處世嚴謹端正,日夜勤勉不懈怠。後世文獻如《舊唐書》、《宋史》等也多次使用該詞形容人物的品德操守。現代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釋義為“指為人處世”,概括了其核心在于個人的道德實踐。

總結來說,“立身行己”意指:樹立并堅守高尚的人格道德标準,并以此嚴格規範和要求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做到表裡如一、言行一緻。 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核心概念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立身行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分釋詞義

  1. 立身:指修養自身,确立人格和品德基礎。
    • 如《北史》中提到“機立身行己,本以寬雅流譽”,強調以寬厚雅正的品格立足社會。
  2. 行己:指約束自身行為,使之合乎禮法和規範。
    • 《三國志》中“欲使汝曹立身行己”即要求遵循儒家教導,踐行道家理念。

出處與用法


例句參考

  1. 《舊唐書·皇甫無逸傳》:“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
  2. 明末小說《好逑傳》:“既為君子,自有立身行己的大節義。”

“立身行己”強調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在品德培養,又要求外在行為合乎規範,是傳統儒家文化中修身理念的典型體現。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北史》《三國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薆薆毖重不蔓不支不瞑殘角草室長蟲赤道坐标系蚩蚘崇宏除釋楚招擔當不起東東東方雜志豆綠短襪法鉢封檢羔兒犷戾光銀子紅窗睡昏夜惑闇浸假窘乏距闉慨然允諾劻勷跨騎勞來麗土貿緻那些個猊爐品供撲蚩乾烘茶輕裘肥馬少選社夥勝絶失俦時俊水裡納瓜思鲈脍四至特種脫崗拖挂脫簪亡泯惋怒未平逶纡下巴相刑霞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