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阒的意思、寥阒的詳細解釋
寥阒的解釋
亦作“ 寥閴 ”。1.寂靜。《藝文類聚》卷六二引 南朝 梁 蕭子範 《直坊賦》:“何坊禁之寥閴,對長庭之蕪永。門幽幽而重閉,室愔愔而内靜。” 唐 杜甫 《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詩:“君意人莫知,人間夜寥闃。” 宋 儲永 《祛疑說》:“夫幽深寥閴,淪寂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者,推本則無也。”
(2).孤寂。 宋 周密 《志雅堂雜抄·圖畫碑貼》:“及機士登焉,則寥閴戃怳,愁懷情累矣。” 清 恽敬 《<聽雲樓詩鈔>序》:“ 黃庸之 搆 聽雪篷 ,而題其集曰《雪篷》,蓋詩人於蕭閒寥闃之時多所慨寄,故名之如是。” 清 無名氏 《小青傳》:“姬自後幽憤悽惻,俱托之詩或小詞,而夫人後亦旋宦遠方,姬益寥閴。”
詞語分解
- 寥的解釋 寥 á 稀少:寥寥無幾。寥落(稀少,冷落,如“疏星寥寥”)。寥若晨星。 靜寂,空虛:寂寥。寥廓(高遠空曠)。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阒的解釋 阒 (闃) ù 形容寂靜:阒無一人。阒寂。阒然。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寥阒"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濃厚的形容詞,用于描繪環境空曠、寂靜、人迹罕至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側重于空間上的空闊與聲音上的沉寂相結合所産生的氛圍。
詳細解釋如下:
-
基本釋義:
- 空曠寂靜: 指空間廣闊而人煙稀少,沒有聲響,一片沉寂。它強調的是一種空曠無人、萬籁俱寂的景象或感受。
- 冷清幽深: 常帶有一種孤寂、清冷、幽深的意味,多用于描寫自然環境(如荒野、山林、夜晚)或人迹罕至的場所。
-
字形與字義分析:
- 寥 (liáo): 本義指空虛、空曠,引申為稀少、寂靜。如“寥廓”指廣闊空曠,“寥寥”指稀少。
- 阒 (qù): 本義指寂靜、沒有聲音。如“阒寂”、“阒然”。
- 組合義: “寥”與“阒”二字同義複用,強化了“空寂無人、了無聲息”的意境,比單用任何一個字程度更深。
-
使用語境與示例:
- 常用于描繪夜晚、荒野、山林、庭院等場景。
- 示例:
- “夜深人靜,四野~。” (形容夜晚野外空曠寂靜)
- “古寺深藏于~的山谷之中。” (形容山谷人迹罕至,寂靜幽深)
- “戰火過後,昔日繁華的都市變得一片~。” (形容城市因戰亂而荒涼空寂)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寥阒”的釋義為“形容空曠寂靜”,準确概括了其核心含義。該詞典是中國最具權威性和普及性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其釋義更為詳盡,通常包含“寂靜無聲”、“空闊幽靜”等解釋,并可能引用古代文獻例證,充分體現了該詞的書面語特征和曆史淵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作為《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機構,其學術權威性為詞條釋義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寥阒”(liáo q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釋義
-
寂靜
指環境或氛圍的安靜、清冷,常與自然場景或孤寂的場所關聯。例如南朝梁蕭子範的《直坊賦》中“何坊禁之寥閴”,形容宮禁之地的寂靜(、)。
-
孤寂
帶有情感色彩,多用于表達心境上的孤獨冷清。如宋代周密《志雅堂雜抄》中“寥閴戃怳”描述因孤寂而恍惚的狀态()。
二、引證與文學用法
- 唐代詩詞:杜甫在《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中寫道“人間夜寥闃”,以“寥阒”烘托深夜的靜谧與獨處氛圍()。
- 宋代文獻:儲永《祛疑說》用“幽深寥閴”形容無人之境的空寂()。
三、用法特點
- 同義異體:古籍中亦寫作“寥閴”,如《藝文類聚》引文()。
- 語境關聯:多用于描寫空間(如庭院、山林)或時間(如深夜)的寂靜,或引申為内心孤寂感。
- 現代適用性:當代已罕見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創作中。
建議在引用時注意上下文適配性,避免現代口語化場景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勳章暴猛璧海參堂長須塵埃落定錘煉摧弦刀繩電杆獨峯牛發獎奮發風車風磴敢子是哥德巴赫猜想行幫寒星寒澤毫發薃侯荷蕩黑雲衡栿皇德黃泥膀節喪介山靜遏金華省近歲捐棄前嫌均停開方破獄困劇立說馬糞紙南山牛耳騎戈青瑣闱輕盈窮觀秋典榷易署折契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石棱睡卧不甯書寓談義天泉體履外彊中乾外設香奁祥順險佞西鄰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