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隱居于 句容句曲山 (即 茅山 ,在 江蘇省 西南部)。 梁武帝 時禮聘不出,國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詢。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唐 徐夤 《岚似屏風》詩:“山中宰相 陶弘景 ,谷口耕夫 鄭子真 。”後亦用以稱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宋史·隱逸傳中·鄧考甫》:“予自謂山中宰相,虛有其才也;自謂文冒先生,虛有其詞也。不得大用於盛世,亦無憾焉,蓋有天命爾。”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 江 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經樓。”亦省稱“ 山相 ”。 唐 鄭谷 《蔡處士》詩:“旨趣 陶山相 ,詩篇 沉隱侯 。”
“山中宰相”是一個源自南朝梁時期的成語,主要用來比喻有宰相之才卻隱居不仕的高賢之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陶弘景的生平或南朝隱士文化,可參考《南史》等曆史文獻,或查閱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山中宰相」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在山中過着隱居、守道的生活,但以其聰明才智卻能指導國家政務,具有很高的智慧和領導能力。這個成語可以用來稱贊那些即使不在政治圈子中,但卻有着非凡智慧和才能的人。
「山中宰相」的部首是「山」和「宀」。其中「山」作為部首表示與山相關的事物,而「宀」則代表與屋宇、住所相關的事物。
「山中宰相」共有7個筆畫,其中「山」占3個筆畫,「中」和「相」各占2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據說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記載的山中隱士。這些山中隱士通常是士人或官員,在政治環境不利或對現實失望後,選擇隱居于山中。他們以獨立自主和追求道德修養為目标,但依然保持關注政治事務,以指導國家為己任。
「山中宰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山中宰相」。即使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用法都是一樣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常有變化。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山中宰相」在古代的寫法是「山中宰丞」。雖然表示的意思相同,但在古代使用了不同的字形。
例句:
1. 他雖然隱居山中,但思慮敏捷,被稱為「山中宰相」。
2. 盡管他不在政府高位,但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見識,在各方面發揮着「山中宰相」的作用。
組詞:山林、宰相之才、隱居、政務、智慧。
近義詞:隱士、謀士、智者。
反義詞:權臣、昏君、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