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o sad to eat]食物在嘴裡但咽不下去。形容心中憂煩不安、不思飲食
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語出 唐 韓愈 《張中丞傳後叙》:“ 霽雲 ( 南霽雲 )慷慨語曰:‘ 雲 來時, 睢陽 之人不食月餘日矣! 雲 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籌策》:“且方出師而以招撫為計,有血氣者,宜痛心疾首而食不下咽也!”《歧路燈》第二十回:“就是 譚孝移 在日,極隆重的朋友,席面也不曾如此華奢豐盛。其如 盛公子 食不下咽,也不覺芻豢悅口。” 歐陽山 《苦鬥》七三:“這頓飯雖說也有雞、鴨、魚、肉,可是當夥計的都提心吊膽,食不下咽。”
“食不下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為“食物在口中卻難以咽下”,比喻因内心極度憂慮、悲傷或壓力過大,導緻失去食欲、無法正常進食的狀态。如和所述,其核心是“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
源自唐代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叙》。文中記載,唐代将領南霁雲在睢陽被圍時,因城中百姓斷糧多日,即便自己得到食物也難以下咽,說道:“雖食,且不下咽。”。這一典故奠定了成語的情感基調,強調因道義或情感困擾導緻的飲食障礙。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參考韓愈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析。
《食不下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吃東西時咽不下去。它表示因為心情或者遭遇不好而喪失胃口,無法吃飯。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食(部首:食)不(部首:一)下(部首:口)咽(部首:口)。
成語《食不下咽》來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位古代文人因為喪妻喪子,悲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面,終日不食,飯菜也咽不下去。後來,他把這種無法吃飯的現象形容為“食不下咽”,意味着自己的悲傷和哀痛。
在繁體中,成語《食不下咽》的寫法為「食不下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成語《食不下咽》曾被寫為「食不下嚥」。這種寫法仍然可以看到于一些古文獻中。
例句:
組詞:食欲、餐桌、厭食、美食。
近義詞:咽不下、噎住、吞不下。
反義詞:食欲旺盛、食譜多樣、胃口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