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思,遙想。 清 鈕琇 《<觚賸>自序》:“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
“抗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àng xiǎng,其核心含義為遠思、遙想,多用于表達對遠方或久遠事物的深沉思考。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跨越時空的深遠思考,常見于文學語境中,例如清代鈕琇《觚賸》自序:“若其遊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
構詞分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詳細解釋。
抗想(kàng xiǎng)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對抗或抵制一種思想或想法。
抗(kàng)的拆分部首是手,總共有7畫;想(xiǎng)的拆分部首是心,總共有11畫。
抗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使用另一種寫作方式來表達這個詞,即「反思」。隨着時間的推移,「反思」逐漸演變為「抗想」。
抗想的繁體字是「抗想」,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抗想」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而言,「抗想」中的「抗」在古代寫法中是「㞢」,而「想」在古代寫法中是「相」。
1. 我們應該抗想錯誤的觀念,積極追求真理。
2. 他勇敢地抗想主流價值觀,堅持自己的信念。
3. 在逆境中,她不屈不撓地抗想困難,力求取得成功。
組詞:抗議、反抗、抗擊、抵抗。
近義詞:對抗、抵制、抗衡。
反義詞:順從、接受、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