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dy up;pick up]∶拾掇;拾取
(2) [collect]∶搜集
(1).采摘;拾取。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滱水》:“至若孌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採菱,或疊舸折芰,長歌陽春,愛深緑水,掇拾者不言疲,謡詠者自流響。”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然其舊瘞之處,全家骸骨容或掇拾未盡。” 潘漠華 《掇拾》詩:“西風一夜撼松林,滿地都落滿了黃柯,老的幼的婆娘兒女,彎躬在那兒掇拾。”
(2).搜集。《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近代無正史, 梁 、 陳 、 齊 之籍猶可據,至 周 隋 事多脫捐。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馮;一易世,事皆汩暗,無所掇拾。” 宋 朱勝非 《秀水閑居錄》:“或本書久失,後人掇拾為之耳。”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是時諸儒掇拾補葺,專門名家,各守其師之説。”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一章第四節:“《堯典》等篇,大概是 周 朝史官掇拾傳聞,組成有系統的記錄。”
(3).指搜集其過失而加以抨擊。 宋 梅堯臣 《碧雲騢》:“殿中侍禦史 馬遵 、 吳中復 、 呂景初 極言其過。羣閹於左右或扆後揚言,禦史掇拾宰相,自此誰敢當者!”
(4).搜括。 唐 韓愈 《郓州溪堂詩》序:“而公承死亡之後,掇拾之餘,剝膚椎髓,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其功為大。”《舊唐書·裴度傳》:“初,度支鹽鐵使 王播 ,廣事進奉以希寵, 度 亦掇拾羨餘以効 播 ,士君子少之。”
掇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拾取;收集
指将散落之物撿起或聚攏。如《詩經·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其中“掇”即表拾取。
例句:
學者當于殘編斷簡中掇拾微旨。(意為從殘存文獻中搜集零散知識)
引申義:整理;輯錄
指對零散材料進行系統性整理。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掇拾補綴”,強調對文獻的輯補。
詞彙 | 側重方向 | 語境差異 |
---|---|---|
掇拾 | 零散收集 | 書面化,含整理義 |
拾取 | 單純撿起 | 口語化,動作直接 |
搜集 | 廣泛搜尋 | 強調主動性與範圍 |
(注:為符合原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避免網絡不可考來源。)
“掇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ō shí,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拾取、整理
指将散落的東西撿起或整理,如“掇拾房間”。
例句:潘漠華《掇拾》詩描繪“彎躬在那兒掇拾”的情景,體現彎腰撿拾的動作。
搜集、彙總
常用于指對文獻、史料等的收集整理。例如《宋史》記載歐陽修“掇拾周漢以降金石遺文”,編纂《集古錄》。
“掇拾”兼具具體動作(拾取)與抽象行為(搜集、整理),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曆史用例多見于文獻整理,現代用法則更廣泛,涵蓋生活與學術場景。
巴不能勾八合識北美自由貿易區差遣産地唱好村夫子大保打稽調鹄都檢點二景兒女之情風流瀟灑豐露覆醬瓿攻玉以石還號河矦厚擾黃袍畫一法劍服疾風迅雷技機進破進舍女婿埳室考楚袴兜蘭桂老吏陵空露索滿話毛扇廟攻木床内度牛馬襟裾淜湃莆田切切察察棋客缺轶饒頭任人唯親生落市道交瘦龍書聖訴理所孫登嘯騰焰飛芒委決不下帷座幄茵惜愛銷改小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