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鎮的意思、方鎮的詳細解釋
方鎮的解釋
指掌握兵權、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如 晉 持節都督, 唐 觀察使、節度使、經略等。 遼 金 時皆有其職。 清 吳廷燮 著有 唐 、 遼 、 金 《方鎮年表》,可參閱。《晉書·範甯傳》:“方鎮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為送故,米布之屬不可稱計。”《新唐書·裴均傳》:“ 德宗 以 均 任方鎮,欲遂相之。”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一:“ 開元 九年置 朔方 節度,自是始有方鎮。” 清 何琇 《樵香小記·翚帥師》:“古者兵出於農,有事則聚而授甲役,竣則散而歸田,非有營衛之屯聚,方鎮之瓜分,可籍之以為變。”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鎮的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網絡擴展解釋
“方鎮”是古代中國曆史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掌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地方軍事長官。典型例證包括:
- 晉代:持節都督
- 唐代:觀察使、節度使、經略使
- 遼金時期:延續類似職官體系
清代學者吳廷燮編纂的《方鎮年表》系統記載了唐、遼、金時期的方鎮設置。
二、曆史演變
- 起源:魏晉時期已出現"方鎮"概念,指藩衛中央的地方實權人物或機構
- 唐代發展:
• 初期設總管府、都督府,711年首置河西節度使
• 玄宗時期在邊要諸州設十節度經略使,演變為藩鎮體系
- 職能擴展:除軍事外,還兼管觀察、團練、防禦等事務,掌握地方軍政大權
三、具體指代
根據羅凱研究,唐後期存在三種指代:
- 特指:節度使本人
- 泛指:所有掌握實權的地方官員(含州刺史)
- 常指:中央直屬的府州行政單位
四、曆史影響
- 行政區劃:對後代行省劃分産生直接影響,如"江西"省名即源于方鎮體系
- 軍政體系:開創了"兵權下移"的地方管理模式,成為理解中古政治結構的關鍵
需注意:雖然個别資料提及"方鎮"被解釋為"穩定局面"的成語,但主流曆史文獻均以軍事職官體系為核心釋義,該成語解釋可能為衍生或誤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鎮是一個中華文化中常見的詞彙,它表示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地名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方(方塊旁邊的部首)和鎮(豆字底部的部首),共有12筆畫。方鎮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的繁體寫法和簡體寫法一樣,都是「方鎮」。
在古時候,方鎮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它們包括「方鎮」、「方鎭」等,都是指代着相同的概念。
方鎮可以用在很多例句中,例如:這個方鎮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城,吸引了很多遊客。在這個方鎮裡,人們生活安逸,社區規劃得非常好。
除了方鎮,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與之組詞。例如,方位是指方向和位置的意思,方圓是指周圍範圍的意思。在意義上與方鎮相近的詞有城鎮、鄉鎮等,它們都指代着一個地方或地名。
同義詞方鎮的意思有城市、市區、村莊等,它們在表達一個地方的時候可以替代方鎮。反義詞方鎮的意思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因為方鎮本身是泛指一個地方或者地名。
總結起來,方鎮是一個表達地方或地名的詞彙,拆分部首是方和鎮,有12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時候,方鎮可能有不同的寫法。除了方鎮,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與之組詞。同義詞有城市、市區、村莊等,而反義詞沒有一個具體的對應詞彙。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