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颙書》:“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識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在佛教語境中,“識本”指通過内觀修行,達到自識本心、自見本性的境界,強調對自我真實本性的覺悟。這一概念源于南朝齊代張融的《答周颙書》中“未知高鑒,緣何識本?”的表述,體現了禅宗思想中對内在心性的探索。
現代漢語中,“識本”可引申為辨别事物本質的能力,即不被表象迷惑,洞察内在真實。例如在人際交往或問題分析時,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智慧。
兩種解釋雖語境不同,但核心均圍繞“本質”展開,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層次性。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識本(shí bě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識别的本源、起源或根基之意。
識本的部首是言字旁,筆畫數為7畫。
識本一詞源自《說文解字》,是作者許慎所著古代漢字字典。
識本的繁體字為識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識本的形狀稍有不同。其形狀似乎類似于現代簡體字中的“本”,但有一點點差異。
他通過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終于找到了問題的識本。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問題的識本。
識别、本源、識别力、本質。
源頭、根本。
表面、外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