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本的意思、識本的詳細解釋
識本的解釋
佛教語。謂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颙書》:“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詞語分解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專業解析
“識本”的漢語詞典釋義
“識本”是一個具有哲學與文化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并需結合古代典籍用例來準确理解。
一、單字釋義
-
識(識):
- 基本音義:現代普通話讀作shí,古音可讀zhì。
- 核心含義:
- 知道;懂得:如“認識”、“知識”、“常識”。指對事物有所了解、辨識。
- 見識;見解:如“卓識”、“膽識”。指對事物的判斷力和洞察力。
- 記住(古義,讀 zhì):如“博聞強識”。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構成“識本”時可能隱含此意。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 強調其“知道”、“辨識”的本義。
-
本:
- 基本音義:讀作běn。
- 核心含義:
- 草木的根或莖幹:如“根本”、“木本水源”。引申為事物的基礎、根源或主體。
- 事物的根源或起源:如“本末倒置”、“追本溯源”。
- 原來的;固有的:如“本性”、“本能”。
-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部”、“本題”。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 指樹木的根部。
二、合成詞“識本”釋義
将“識”與“本”結合,“識本”主要表達以下含義:
- 認識根本/本源:指認知、理解事物的本質、根源或基礎。強調對事物最核心、最基礎部分的洞察和把握。這體現了“識”的“知道、懂得”義與“本”的“根源、基礎”義的結合。
- 記住根本(古義側重):在古漢語語境中,結合“識”的“記住(zhì)”義,“識本”可理解為牢記根本、不忘本源。這層含義強調對自身根基、初心或事物本質的深刻銘記和持守。
三、典籍用例與哲學意蘊
“識本”一詞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尤其在儒家、道家文化中強調對“道”、“性”、“心”等根本問題的認知和持守:
- 可與“知本”、“務本”等概念相聯繫,如《大學》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強調認知根本是接近大道的途徑。
- 在修養論上,“識本”指向對自我本性(本心)的覺悟和持守,如孟子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找回迷失的本心),王陽明心學強調“緻良知”(回歸并踐行本心之善),都體現了“識本”的精神。
總結
“識本”的核心含義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本源,并牢記不忘。它既是一個認知層面的概念(理解本質),也包含實踐和修養層面的要求(持守根本)。該詞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追本溯源、持守本真的哲學追求和道德要求。
主要釋義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提供“識”與“本”的詳盡字義及部分合成詞例證。(權威詞典)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收錄《論語》、《孟子》、《大學》、《傳習錄》等典籍原文,可查證“知本”、“求放心”、“緻良知”等相關哲學概念。(學術古籍數據庫)
- 《漢典》:提供《說文解字》對“識”、“本”二字的釋義及字形分析。(字源字形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識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佛教術語
在佛教語境中,“識本”指通過内觀修行,達到自識本心、自見本性的境界,強調對自我真實本性的覺悟。這一概念源于南朝齊代張融的《答周颙書》中“未知高鑒,緣何識本?”的表述,體現了禅宗思想中對内在心性的探索。
二、日常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識本”可引申為辨别事物本質的能力,即不被表象迷惑,洞察内在真實。例如在人際交往或問題分析時,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智慧。
三、字義解析
- 識:指認知、辨别能力,如“識破”“常識”。
- 本:原指草木的根(如“無本之木”),引申為根源、本質(如“追本溯源”)。
兩種解釋雖語境不同,但核心均圍繞“本質”展開,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層次性。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撇薄瘠不借不瑕才星差撥車非城栅弛魂宕魄赤神琮琮膽道系統大寝打中典身賣命兒稚番戶鋼化歌鳳耕助梏拲孤塞古生物恒星光譜型鹄版灰飛煙滅魂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江壁減瘦簡習積畜截殺局曲钜室倨賢愧愕老虎皮奁房露情驢臉毛毛咕咕毛女廟庭幕胥内火芡實切雲冠乞期人區散工生詞射妖土長根生宛延魏國山河唯妙唯肖五字相讓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