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匲房”。嫁妝。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父親,多共少也與您孩兒些匲房斷送波?”
“奁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女子出嫁時隨嫁的財物或生活用品,即嫁妝。例如元代戲曲《舉案齊眉》中提到:“父親,多共少也與您孩兒些奁房斷送波?”(意為請求父親給予嫁妝)。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用于描述傳統婚俗中的嫁妝。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舉案齊眉》《魯齋郎》等元代戲曲原文。
奁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新婚夫婦在婚姻初期居住的房子。它是由“奁”和“房”兩個字組合而成。
奁房的拆分部首是“奄”和“戶”,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奁房的總筆畫數為13。
奁房的繁體字寫作「奩房」。在繁體字中,「奩」的四個筆畫被拆分為「大」「乞」「六」和「乞」,而「奩」與「奁」的字形相似,都由部首「奄」組成。
在古代,奁房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據葉嘉瑩的《說文解字注》所載,奁房的古漢字寫法為「奩」和「房」,其中的「奩」字由部首「奄」和「戞」組成,意為盛裝輸送後妃。這種寫法在如今的使用中已經較少見。
1. 情人節當晚,他們第一次進入了自己的奁房。
2. 她的婚禮結束後,新郎帶她回到了精心布置的奁房。
奁房的組詞有:新婚奁房、廬舍奁房。
奁房的近義詞有:新房、婚房、洞房。
奁房的反義詞有:故居、别墅、賓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