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本的意思、识本的详细解释
识本的解释
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词语分解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本领。
专业解析
“识本”的汉语词典释义
“识本”是一个具有哲学与文化深度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合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并需结合古代典籍用例来准确理解。
一、单字释义
-
识(識):
- 基本音义:现代普通话读作shí,古音可读zhì。
- 核心含义:
- 知道;懂得:如“认识”、“知识”、“常识”。指对事物有所了解、辨识。
- 见识;见解:如“卓识”、“胆识”。指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 记住(古义,读 zhì):如“博闻强识”。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构成“识本”时可能隐含此意。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 强调其“知道”、“辨识”的本义。
-
本:
- 基本音义:读作běn。
- 核心含义:
- 草木的根或茎干:如“根本”、“木本水源”。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根源或主体。
- 事物的根源或起源:如“本末倒置”、“追本溯源”。
- 原来的;固有的:如“本性”、“本能”。
-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部”、“本题”。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指树木的根部。
二、合成词“识本”释义
将“识”与“本”结合,“识本”主要表达以下含义:
- 认识根本/本源:指认知、理解事物的本质、根源或基础。强调对事物最核心、最基础部分的洞察和把握。这体现了“识”的“知道、懂得”义与“本”的“根源、基础”义的结合。
- 记住根本(古义侧重):在古汉语语境中,结合“识”的“记住(zhì)”义,“识本”可理解为牢记根本、不忘本源。这层含义强调对自身根基、初心或事物本质的深刻铭记和持守。
三、典籍用例与哲学意蕴
“识本”一词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在儒家、道家文化中强调对“道”、“性”、“心”等根本问题的认知和持守:
- 可与“知本”、“务本”等概念相联系,如《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强调认知根本是接近大道的途径。
- 在修养论上,“识本”指向对自我本性(本心)的觉悟和持守,如孟子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找回迷失的本心),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回归并践行本心之善),都体现了“识本”的精神。
总结
“识本”的核心含义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本源,并牢记不忘。它既是一个认知层面的概念(理解本质),也包含实践和修养层面的要求(持守根本)。该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追本溯源、持守本真的哲学追求和道德要求。
主要释义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提供“识”与“本”的详尽字义及部分合成词例证。(权威词典)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收录《论语》、《孟子》、《大学》、《传习录》等典籍原文,可查证“知本”、“求放心”、“致良知”等相关哲学概念。(学术古籍数据库)
- 《汉典》:提供《说文解字》对“识”、“本”二字的释义及字形分析。(字源字形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识本”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佛教术语
在佛教语境中,“识本”指通过内观修行,达到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的境界,强调对自我真实本性的觉悟。这一概念源于南朝齐代张融的《答周颙书》中“未知高鉴,缘何识本?”的表述,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内在心性的探索。
二、日常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识本”可引申为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即不被表象迷惑,洞察内在真实。例如在人际交往或问题分析时,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
三、字义解析
- 识:指认知、辨别能力,如“识破”“常识”。
- 本:原指草木的根(如“无本之木”),引申为根源、本质(如“追本溯源”)。
两种解释虽语境不同,但核心均围绕“本质”展开,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层次性。需根据具体文本判断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伯英长途电话车烦马毙辞宠从义郎诞伐斗臣发科打趣发刃飞遯肥喏飞灾横祸风兵草甲風胡负耻馆打顾盻好还甲骨文箭室校饬狡巧节短节概诘抗近时尽只拒付讵几居无求安岂弟克嗣良裘苦味乐昌破镜鲤趋柳圣花神麪条摩拳擦掌捻神捻鬼前灵起影腃急阙落瞿塘峡润滑森森蹜蹜沈婉书不尽言树威搜讨塘岸碳弧灯田原龆岁汀滢五色云陷围小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