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後漢書·胡廣傳》:“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闕之益。。” 唐 元稹 《贈鄭馀慶太保》:“謇直行於臺閣,柔睦用於閨門。” 清 馮桂芬 《光祿大夫東閣大學士文恪王公墓志銘》:“公為人謙退,而臨事侃侃,謇直不阿。”
“謇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謇直”指剛正耿直的品質,多用于形容人性格正直、不阿谀逢迎的特點。
詞性及結構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剛直”“耿介”“忠谠”等。通常用于書面語境或曆史文獻中,如描述官員品格:“其人謇直敢言,不畏權貴”。
相關詞彙擴展
與“謇謇”關聯,後者既可形容忠貞直言的态度(如“謇謇之言”),也可直接指代正直的言論。
此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微差異。
《謇直》(jiǎn zhí)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坦率直言,毫不拐彎抹角。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直率,心直口快的特點。
《謇直》拆分為“言”部和“卻”部。其中,“言”是部首,表示與言辭、語言相關的意思;“卻”則是構成這個字的剩餘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謇直》字共有13個筆畫。
《謇直》最早出現在《詩經·思齊之道》一詩中:“淇水湯湯,謇淑有傷。”這裡的“謇”指的就是誠實、坦率。之後,這個詞被廣泛用來形容有為人真實、直率的特點。
《謇直》的繁體字為“謇直”,"謇"部分上面多了一個額外的橫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和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基準,古時候的《謇直》字寫作:“謇”。這個字由三個部分組成,從左至右分别是“言”、“耳”和“又”。整體來看,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着明顯的差異。
1. 她一向為人坦誠,說話總是謇直無忌。
2. 他的謇直性格,使得他在朋友中頗具吸引力。
3. 我喜歡跟他交流,因為他總是能夠謇直地說出真心話。
1. 謇言(jiǎn yán):指直率、直言的話語。
2. 謇谔(jiǎn è):形容言語直截了當,沒有修飾和遮掩。
3. 謇躽(jiǎn xiàn):形容直率無拘束,毫無顧忌。
直率、坦率、剛直
圓滑、假惺惺、虛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