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緻禍害。 三國 魏 嵇康 《管蔡論》:“斯乃愚誠憤發,所以徼禍也。”
“徼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管蔡論》:“斯乃愚誠憤發,所以徼禍也。”
此句意為:因愚忠憤懑而招緻災禍,體現了“徼禍”在古文中的實際用法。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文分析,日常口語中較少見。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僥幸”(jiǎo xìng)混淆讀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徼”字其他讀音(如yāo、jiào)的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徼禍(jiǎo 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徼”和“禍”兩個字組成。
“徼”字的部首是“彳”,筆畫數是8劃;“禍”字的部首是“示”,筆畫數是10劃。
“徼禍”一詞出自于《莊子·徼德》篇,意思是防範禍患。
“徼禍”一詞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徼禍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字形保持基本相似。
1. 我們要及時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才能有效地徼禍。
2. 因為缺少預警措施,很多災害很難提前徼禍。
徼德、徼寇
防患、避禍
引禍、招禍
【别人正在浏覽】